抓改革控风险保持合理增长区间
2014-06-16张平王宏淼
张平+王宏淼
2013年中国顺利完成经济增长的预定目标,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第一,服务业达到了46.3%,首次超过了制造业,也预示着新的发展阶段到来。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与2013年相同,保持在7.5%,但面临的调结构的压力更大,深化体制改革激活微观活力,更积极地运用稳增长政策才能迎接挑战。
从中国经济2014年的开局看,一季度GDP增速预计为7.3%,二季度下滑的压力更大,上半年经济增长难以达到政府制定的7.5%的目标,全年实现目标的难度较大。稳增长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宏观需求面,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减税、降低资金成本,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通过供给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带来新发展机会和新动力,构成长期重大利好。
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低于7.5%
2014年前两个月的实际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了失速的苗头,按现在的趋势看,第一季度增长为7.3%,上半年经济增长很难达到7.5%,这将直接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底线。
从投资看,2014 年1-2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 17.9%,比去年底回落了 1.7 个百分点,这是 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分析投资失速的原因,主要在于制造业、基建和房地产全面减速:
第一,近年来受制于成本上升、生产者价格持续通缩,制造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经济景气收缩。加上政策层面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2014年以来诸多行业的产能扩张步伐明显减缓,从而引发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从去年底的 18.5%回落至今年 1-2 月的15.1%。其中,有色金属冶炼投资增速从去年底的20.6%降至今年初的1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从去年的14.8%下降至年初的11.4%。制造业普遍的产能过剩也拖累了企业的产出和盈利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从2013年10月13.7%的高点下滑到年末的12.1%。2014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只有8.6%,比去年末回落了1.1个百分点。
第二,房地产投资增速小幅下滑,从去年末的19.8%降至年初的19.3%。而触发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房产销量下降,房地产销售额大幅萎缩至-3.7%(前值26.3%),地产开发商投资意愿明显走弱,今年1、2月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今年对非标金融产品和债权债务的监管力度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提高,房地产贷款开始收紧,房企的资金来源增速从去年末的26.5%下降至年初的12.4%。
第三,以土地作为抵押贷款,及大量非标进行融资的政府基建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土地融资难度加大,非标受到限制,政府负债风险攀升,新基建投资难度加大。
第四,消费疲软。2014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增速还低0.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仅增长10.8%。消费零售的不景气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有关,2013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当然1-2月份有季节性因素,春节零售下降则源于人们享受服务更多,而非商品消费。
在内需增长疲弱的同时,年初以来外需增长也相当不给力。如1-2月出口累计同比下跌1.6%,较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速7.4%显著下滑,这也使得1-2月的出口交货值增速只有2.7%,出现了2009年以来的最差水平。出口增速下行主要受美国罕见的寒冷天气以及1月新兴市场动荡等因素影响。
全年经济展望:“稳增长”将上升为主基调
展望全年,由于经济增长的中枢仍在下移的通道之中,一季度经济很可能触及甚至低于下限。为了“稳增长”,政策上将仍然不得不倚重于传统的、短平快的投资驱动模式,因而一季度之后投资增速会适度提升。利息成本与杠杆率是影响2014年投资的两个关键因素,在近期超宽松的资金环境下,目前高利率已经有所缓解,但企业资产负债率仍很高,同时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提高也会抑制企业融资。因此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会较2013年有所降低。从消费来看,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高房价、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其增速并不乐观。不过网购、信息类消费的快速发展,构成了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要看到,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与政策落实,上海自贸区推进、国资改革,各省市自贸区“竞赛”,人口政策调整,金融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等等,都会对2014年发展形成积极的正面影响。
虽然2月份出现贸易逆差,出口增速未来有望好转。但美国经济强劲回升将带来外需扩张,日本与欧盟都在继续复苏中,因此出口可谨慎乐观。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0-2013年10月份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已经分别上升16.3%和12.1%,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形成极大挑战,不过人民币近期走贬或可略微提升出口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加拿大、波兰、以色列、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家的房价持续上涨,新一轮的国际房地产泡沫正在加速膨胀,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极低的资金成本,会不会像2008年的美国一样引发另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还有待观察。
物价方面,由于2013年的翘尾影响非常小,且货币扩张被资产价格上涨吸收,因而2014年消费物价水平预计为2.5%,PPI仍为负,实体经济通缩的挑战依旧。
2014年稳增长,不仅要求外部需求继续改善,更需靠投资驱动与货币释放,降低存款准备金可能会适时启动。金融体系的扩张依然,预期2014年信贷、股票及债券融资都会有较大增幅。2014年稳增长如保持7.5%的水平,社会融资总规模需要达到19万亿的水平,新增贷款要突破10万亿。金融的全面膨胀在拉高经济杠杆和资产价格水平、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既要稳增长调结构也要防风险去杠杆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表现在:
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55%,到达城镇建设的相对减速期,经济和社会成本出现上升,同时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要求提高。
2013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增至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进入了服务经济主导的时代,同时制造业部门面临深度调整。
经济中高增长阶段的来临。随着“规模收益递增效应”逐步衰减,通过动员要素投入实现“结构性赶超”的高速增长阶段趋于结束,经济增长区间开始向下偏移。因此本轮增长率的下滑不仅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
治污染、安民生成为紧约束。高能耗以及长期累积的污染、雾霾、食品安全等危害,几乎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治理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数次货币刺激下的经济高涨和泡沫。要实现经济转型,意味着未来的增长不应该再依赖刺激政策,而应该通过企业的内生发展来实现。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经济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经济的健康高效成长,在不产生新坏账的前提下,逐步消化前期遗留问题。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未来大的发展格局,可谓喜忧参半。能不能抓住经济服务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的巨大机遇,真正实现改革红利,保证经济中高速度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还得看安民治污、消解坏账这两个“紧约束”解决得怎么样。特别是后者。90年代到2005年前后国有银行上市前所剥离的上万亿不良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迄今尚未处理完毕,且效果不佳。过去十多年低利率、扩张性货币刺激经济背景下,又累积了巨额的坏账、死账。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危机救助的名义下,全球主要国家都经历了一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危机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尚不足1万亿美元,到2013年12月23日却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24%。日本、英国和欧盟的情况也类似)。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上涨态势。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在其后的5年,M2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2013年突破110万亿元。M2几乎是GDP的2倍,全球罕见。近两年来,在实际利率偏低、货币增速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全社会通胀率上升、存款准备金率高位管制的情况下,储蓄搬家,社会融资增长迅猛,债券出现井喷性发展,各类信托、理财产品等非标金融工具迅速在金融机构表外扩张(其规模迄今不可胜数)。巨额资金追逐具有金融属性的资产,使得房地产等部门快速膨胀并出现泡沫。
高杠杆的风险不断累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7-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公司债务率、家庭部门的债务率(各自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上升较快,分别增加了38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此格局与发达国家的私营部门去杠杆化、自我修复和再平衡趋势正好相反。而政府部门的潜在债务压力也不小,根据最新的审计署报告,截止到2013年6月底中国政府的债务与或有负债达到了30万亿元。2014年处于还债高峰,占总债务比例达21%。
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体制是上述困境的根源,而与房地产投资加速扩张相配合的土地财政体制是典型体现。据官方数据,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万亿元)与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万亿元)合计达18.1万亿元。其中,来自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租、税、费收入合计为6.6万亿元,占全国财政两类收入总额的比重高达36.5%。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6.4万亿元,地方财政两类收入合计11.7万亿元。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13年高达4.1万亿元,首次超过4万亿元大关。仅此一项,就占地方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类收入总和的35%。而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租、税、费收入,大部分归属地方政府。可见,来自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6.6万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了五成以上的收入,解决土地财政波动与依赖势在必行。
因此总的看来,2014年宏观政策一方面宜“适度稳定化”,以保证经济的稳速增长与调整;另一方面要采取综合措施,以舒缓总体经济的货币—债务压力。中长期目标是“减负”与“增效”,通过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改革,消除长期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累积的不稳定性因素,大规模削减制度成本和交易费用,以减轻经济主体的显性税费和隐性负担,降低城乡广义恩格尔系数,推动供给和需求机制调整,加快金融和实体部门供给机制的体制改革,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改革红利对冲下行风险,提升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