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规重渗透 收放要有度

2014-06-16蒋丽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常规规则班级

蒋丽明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深知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它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强调科学组织一日生活应“建立良好的常规”。幼儿园领导在评价一个班级时也常说“这个班级常规挺好的”或是“常规不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何为良好的常规?建立好常规应注意什么?实际上,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需要处理的就是规则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在管理中如收得太紧,捆缚了孩子,如放得太开,教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做好常规管理工作呢?本文试就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定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

班级里教师正组织孩子吃点心。教师先请孩子一个一个去洗手,一个一个搬过椅子,然后教师把椅子一张一张按次序排成一个圈,之后,教师再一个一个把饼干分给孩子们,教室里安静得只听见咬饼干的声音。

案例二

在活动室里,教师分给每个孩子一个小垫子,让他们随便坐在地上。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随便讲话,随意进出活动室,甚至肆无忌惮地在地上打滚。中途,教师拿起小铃连敲三下,同时喊出“一二三”的口令,却见孩子们的反应稀稀拉拉的,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地大声重复了一遍,这时才听到孩子们齐声回应“坐坐好”,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垫子上。

思考:画面一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训:“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我们的祖先以此教育后人要遵纪守法,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幼儿园常规教育习惯于采用这种“排排坐、吃果果”的模式,也习惯性地认为这其中的“一个一个地搬,一个一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吃”就是规则,而这“静得出奇,坐得整齐”就是所谓的“成了方圆”吧。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兴起与深入,“还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许多幼儿园又开始大刀阔斧地对“一日活动常规”进行改革,“尊重儿童”“创设宽松环境”的大旗高举,一切常规都被毫不留情地破除,彻底解放了儿童,也因此出现了画面二的情景。从画面一演变到画面二,在某种形式上说,它是解放了儿童的身体,还他们身体的自由。可孩子真正得到自由了吗?作为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们为什么还会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了”?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的误区

1.过分注重规则的约束

规则的约束是维持班级良好常规的一种手段,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规则变得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了目的。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必须对幼儿进行规则的约束,特别是对那些比较顽皮的幼儿更应该严加管控。于是,遵守各种规则成了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经常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听到教师用各种“不”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例如“不要把玩具掉地上”“不要玩水”“午睡不许说话”等等。班级生活的各种禁律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幼儿在其间被束手缚脚,成天惶恐不安,因为他们能够从教师的表情和神态中察觉到自己似乎又犯错了。许多教师常会发现幼儿喜欢待在厕所里聊天,放学后,许多幼儿往往并不急于回家,而更愿意在幼儿园多玩一会儿,或者只有在这一刻,他们的心灵才是真正放松且愉悦的。

2.盲目地使用惩罚手段

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惩罚往往能够“很有效”地使幼儿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够被允许、什么是绝对禁止的。在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特别淘气”的孩子,从表象上看,教师的惩罚似乎能够使得他们变得“听话”“懂事”一些,但是事实上这种表征往往掩盖了真实的危机。有的孩子在教师的约束与惩罚下,从此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的:“受罚最重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成人的……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来,很难做什么事业。”幼儿年龄小,心智懵懂,教师对幼儿的“违规行为”采取盲目的指责、批评、惩罚,不但无法取得“治根治本”的效果,更可能因此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一定的阴影。

3.面对规则教师自身言行不一

对幼儿来说,教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模仿参照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幼儿实施常规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常会将自己凌驾于班级规则之上。教师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要求幼儿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自己却不停地打破规则,教师的言行不一,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幼儿园常规管理的有效对策

所谓规则,其简单的含义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由规则这简单的字面意义中可以折射出我们常规教育问题的几个关键点:第一,规则是由谁定的;第二,规则是要大家遵守的,并不是其中部分人遵守就行了,是集体共同遵守的;第三,既然是制度和章程,在时间上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自由在哲学上的含义是“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幼儿理解或认同了规律、规则,他便能自觉地遵守。孩子的自由应是一种在秩序与规则的大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无限制的随心所欲。如果把个体的自由绝对化,势必会造成对他人自由的侵犯。而在大家都共同遵守规则的大框架下,给予幼儿个体自由的发展空间,是对其个性化成长的有利保障。对于这一问题,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用她的理论和实践给出了最有力的说明,她说:“我们并不认为是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在常规管理教育中,既不能收得太紧又不能放得太松,那一直以来被教师认为是管理法宝的各种规则要还是不要呢?孩子的自由给还是不给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是从教师的管理角度还是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看,都可以明确一点:规则不能丢,自由不能失。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常规教育中如何调整“规则”和“自由”的关系,把握好收和放的度,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还孩子以真正的自由。

1.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会规则

说到规则的管理和培养,许多教师总会想到给幼儿“立规矩”,施以很多的外部强化,但只在某种情景下对某些幼儿起作用。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安全有序富有吸引力的环境。研究表明,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果一个教室里材料十分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那么儿童相互之间就很容易为争夺工具和资源而发生冲突;如果一个教室里有太多人为限定的规则,有太多限制的集体行动,那么纪律问题就会增多,幼儿会想方设法钻空子,教师也会为了管制孩子而疲于奔命。苛刻的环境容易造就两种极端的儿童:一种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听话的好儿童;另一种则是活动量大、坐不住、好动、敌对的儿童。这两种情形都不是教育的理想目标。

我们在实施常规教育时,首先应考虑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将班级常规的部分隐含在环境中,重视细节处理,内化规则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小窍门。

(1)播放轻柔音乐——控制音量。

(2)椅子人数对应——学会等待。

(3)张贴材料标志——物归原主。

(4)使用地毯垫子——尊重他人空间。

(5)自选个人标志——尊重他人作品。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靠教师的语言强化和苦口婆心的唠叨,更应该有效地利用环境来创设,让幼儿在环境氛围中了解和接纳规则,并将规则转化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2.在游戏与生活中自定规则

游戏是孩子生活的一大主题,在游戏中孩子是相对自由的,可游戏的规则往往都是由教师定的,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常会因游戏而产生矛盾。我们可以尝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己来定规则,引导他们在不断地反馈、调整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规则意识。

首先,将问题抛给孩子:“为什么你们的游戏会不欢而散?”使孩子感到遵守规则和获得游戏的快乐有着密切联系。然后,让孩子分组尝试制定规则,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图画表示规则,再通过集体评议,选出最合适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孩子一起依据生活中的需要,制定出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并用孩子自己看得懂的方式把规则贴在相应的位置。如在盥洗室门口张贴表示进出方向的箭头,以解决碰撞和拥挤问题;在楼梯旁边表明上下楼梯的方向以确保安全;在楼道上张贴禁止吸烟的标志,向家长宣传保持环境卫生;等等。在他们张贴这些标志时,面对弟弟妹妹、老师和家长的询问,让孩子们在耐心地评价与解说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规则意识,在自由学习中获得发展。

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曾经说过:“规则,从自由和尊重中走来。”“其实,给了孩子自由,孩子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惊人的!”教师在幼儿常规教育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摈弃简单地灌输规则的方法,注重通过环境的浸润和在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清“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把握好其中收和放的度,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营造适合他们个性成长的空间。

(浙江省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315600)

猜你喜欢

常规规则班级
班级“无课日”
常规之外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破常规 获巧解
二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