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倾吐”:“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落脚点

2014-06-16罗丹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5期
关键词:言语狐狸文本

罗丹红

“倾吐”,意为畅所欲言,尽量抒发意见或感情。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相契合。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的,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但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指令性语言的使用仍大量存在,致使学生的倾吐不容乐观。一是倾吐“无场”。一人独白,众人坐听。学生们是一个个忠实的小听众,不管爱听不爱听、想听不想听,都得老老实实、正襟危坐地听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课,很少有思考发言的机会,即使有,也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与老师一唱一和。二是倾吐“无度”。学生的倾吐如果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

学生言语表达的质量如何?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学生的言说质量?

一、积极营造自由的倾吐场域

语文课堂要向富于人性、人情的生命世界升华,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关键性的命题。教师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作为促进者,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经历自然的、真实的学习过程,获得对文字、情感、生活的体验,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自己的心理图式。

(一)以悦纳的姿态,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安全的言说语境

首先,教师的心灵要开放,随时保持倾听的姿态,随时准备做学生的学生。教师应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

其次,教师的话语要诚挚,随时流露关注的态度,随时展现悦纳的热情。基于“有缺陷的发言胜于缄默”这个准则,欢迎学生对教师、对文本、对同学做出合理的思想“反叛”,让生命个体切实感受“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在“舌战”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还可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学和评教。

(二)关注个体,为每一个言语主体提供体面的实践机会

言语行为从来不是人的感官的简单技术行为,而是一种智慧生命的心灵闪光。怎样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表达?教师又怎样从中协调,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做出到位的发现、评价、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讲,小组合作中,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均等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言语实践的频率增加了,有利于学生表达的精细化;言语实践的方式多样了,有利于形成合作交流的浓郁氛围。然而,这不会必然导致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它只是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小组的构建形式,小组内具体的操作措施,比如应该有主持人,主持人掌握小组里全面语用活动,给小组里每个人享有均等的言语表达机会并协调交流活动,当然也要对小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规限等。主持人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规则,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合法、充分的表达契机等。

二、努力构建合宜的倾吐内容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表现大致有两类,一是对文本的朗读,二是陈述性言语(比如问答、讨论和书面语言)。从言语本身来说,也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言语内容,即学生讲了什么;二是言语形式,即学生是怎么讲的。

(一)指向意义的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言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学生的文本朗读而言,言语的意义不是学生倾吐的重点,其重点是能否在倾吐时传达出和文本相近的情感思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能否读出感情,是否有感染力等。朗读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位教师执教小学语文现代版第四册《鸡妈妈开窗》时指导学生朗读的片段也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师:谁想来读读狐狸的建议?

生:你的窗子再开大一些,空气就更新鲜了。(语气很平淡)

生:老师,他读得不好,他没有读出狐狸的味道。

师:噢,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

生:我认为是不安好心的。因为我看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说尽了好话。

师:你能联系自己读过的一则故事来体会狐狸的用心,真会动脑筋。能把这种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朗读,读时眼珠子骨碌碌直转)

师:确实不安好心,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狐狸很狡猾的味道。因为课文最后讲“于是,鸡妈妈把窗户又开大了一点,可是有一天它从外面回来,却发现鸡娃娃们都不见了”。这里告诉我们鸡妈妈听了狐狸的建议后,小鸡们都不见了,可见狐狸是多么的狡猾。

师:你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真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学生朗读,读完后还下意识地舔了一下舌头)

师:这只性急的狐狸,都快流出口水来了。下面,请大家自己练一练,读出狐狸狡猾的、不安好心的味道来。

(学生自由练读,再次指名朗读时,大家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狡猾”二字)

生:老师,我觉得这样读不好。因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刚受到表扬的几个同学)这样读,一旁的鸡妈妈就会看出来了,就不会上狐狸的当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光顾着和学生表情朗读了,忽视了具体的对话语境)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生:我想应该读得真诚一点,这样鸡妈妈才不会起疑心!

师:你能试一试吗?(学生朗读,满脸的诚意。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表示同意)

师:是啊,同学们,坏人是不会把“坏”字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的。越是装得真诚,越能表现内心的狡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把感激的掌声送给小洁,感谢她让我们体会到了狐狸的味道。(掌声响起)

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语言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来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而我们的汉语只有抓住语境才能显示语言的意义。朗读就是通过清晰响亮地念(读)出文字,从而探询文字语言的意蕴,培养语感,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体味“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用心,教师沿用了朗读这一方式进行感悟。学生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狐狸的居心不良,或根据上下文理解狐狸的阴险狡诈,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当学生置身于对话语境,继而领悟到“坏人是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的。外表愈真诚,愈能反衬出内心的狡猾,应该读得真诚一些”。朗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去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要学会动脑,认真思考”,真正践行了2011版语文课标中“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的教学建议。

(二)指向表达的言语形式

对语文教学来说,言语形式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们的内容”。所以我们倾听学生的言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倾听学生的言语形式,而学生表述的言语(包括习作),则更是我们倾听的重中之重。

笔者曾和六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有意思的教学旅程。教师在课堂情境下,面对突发性事件(学生在背诵表现春的词《卜算子》时意犹未尽),采取突变性手段(顺着学生的感觉,让他们畅谈自读之验、欣赏他山之石、抒写胸中之意、交流快意之作),之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从单纯的积累——诵春;到细细的品赏——赏春;再到激情的创造——绘春)。特别是最后的交流环节,教师选取了三位学生的随堂作业。

春天,她是一把剪刀,裁出了万千细叶;她是一个风神,吹皱了一江如蓝的春水;她是一扇关不住的门,要不,怎会惹得一枝红杏出墙来?

——傅颖《春之声》

提示:这段话活用了哪些诗词佳句?请你仔细品读,把它们的原句写出来。(至少三处)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拂过,绿了杨柳,红了桃花,乐了孩子们。

抬头望,蔚蓝的天空中,一只只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风筝在随风飘。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高的、低的,瓦片儿、蝴蝶样儿的,应有尽有,还有许多见也没见过、叫也叫不出名儿的,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大树的丫上一些鹞儿在晃悠,许是累了,亦许是落难了。

——陈涛《春日里,放风筝去》

提示:这段话让你想到了哪件事情?如若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件事?

开冰的湖水是你的眼睛,映出了天空、山川,还有湖边各色的娇嫩的花,淡淡的粉红是桃花,雪白纯清夹着灿黄的是梨花……你的眼睛映出的是美。

黄绿的柔柳是你的秀眉,绘一弯春之秀。

苍翠的竹林是你的帽子,雨后的春笋像一支支编帽草,编织着绿色的梦,谱一曲——《春之声》。

朗润的山是你的鼻子,经过春雨的洗濯,更挺了,树一副——春之躯。

烂漫的春花是你的项链,金黄细碎的迎春,姹紫嫣红的山茶……镶一道——春之华。

且看春何在,眉眼盈盈处!

——潘金洁琼《春》

提示:读着这篇文章,你对这些话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能找到对应的内容吗?

这次讲评,笔者只是在每则片段的下方加了一点“提示”,评析时先让其他同学说,再让作者回答印证。学生们带给笔者很多的惊喜,他们在评析时不但关注了这些文字传递的内容,更关注了这些内容是怎么表达的,即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识的抒发与倾吐,同时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还原其思维过程,同时为其他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这里,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灵的情思,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拥有自我,拥有生命的快乐,言语主体享受表达、获得满足、实现自我,表达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又是对再表达的新投资,从而形成主动积极表达的良性循环。倾吐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其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了。

(三)指向思维的言语品质

所谓的言语品质,指的是从言语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它体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气质,比起言语形式和内容来更为本质,更为内在。对语文来说,学生的倾吐要努力向这几点靠近:①形象性。这是语文学科在言语品质上的根本要求;②情感性。语文的言语应该更能听得到感情的流动;③清晰性。相比言语形式的清晰来讲,这里指的是对整体的言语来说,更接近思维;④敏捷性。指在言语过程中,言说者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迅速的感知、判断、反应,使言语在表达过程中变化、推进。

王华良老师执教《中彩那天》这篇课文,学生在初读文本、了解故事梗概后,把问题直接聚焦在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上:父亲该不该还车呢?教师适时介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并做些批注。

学生经过独立研读梳理和小组合作交流,基本达成以下两种观点。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拥有这辆汽车。理由是:1.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汽车。2.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3.彩票是父亲帮库伯捎的,事后两人都把这件事忘了。4.父亲完全可以撒谎说中彩的那张是自己的彩票,库伯也不会有怀疑的。5.库伯家是有钱人,不会在乎一辆汽车。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认为:父亲应该把汽车还给库伯。理由是:1.事实上真正中彩的不是父亲,而是库伯。2.父亲如果把汽车留下来,他每次开车都会想起这件事,一生中始终会给自己留下灰色的阴影,这是多么痛苦的事。3.母亲经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4.父亲撒谎留车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子女今后的道德品质和发展。

至此,应该说学生对文本内容已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解读。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止步了呢?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听到文本的声音,更需要听到学生的声音。因此,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或“库伯”,你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

这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中解放出来,呈现出了更多的声音。

生A:如果我是父亲,我完全可以要求库伯与我共享汽车。因为尽管中奖的是库伯的彩票,可这张彩票毕竟是我买的,要不是我,库伯既不可能买彩票,也不可能中奖。这其中至少有我一半的功劳。

生B:如果我是库伯的话,我会把车送给父亲。一是因为我家境宽裕,不会在乎这辆车的。我会为有父亲这样讲信用的朋友而高兴,千金难买朋友情嘛!

生C:我们可以把汽车卖了。大家都知道福利彩票发行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谋福利,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讲,最好的办法是把车卖了,钱捐给福利事业,为社会做一些实事。

……

“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吗?”一个简单的叩问,教师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性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展开异质阅读、创意评论的思维留白空间。教师选择并开发内涵深沉、耐人咀嚼的思想型文本,以此作为生成言说、激发表达的教学语境,从中培养学生不轻易盲从权威的个性思维、不随意同化于主流的异质思维,并使之在质疑和批判中逐渐锤炼出思想的力度、深度和高度,合成具有穿透性的思想力。

这里,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主动、积极、自我、真实、多元的声音从他们的口中不断涌现出来,课堂成为学生追求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的美妙天堂。学生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不仅仅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在无声中自觉形成与滋长。

综上所述,从“倾听”走向“倾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凸现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与路径,彰显着个体生命的精神解放和灵魂的自由。当然,教师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语用素养(尤其是表达力)。因为一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就是学生学习母语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312000)

猜你喜欢

言语狐狸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