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
2014-06-15文芳
文芳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
文芳
目的:探寻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60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其学习成绩,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性别、年级上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显著正相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也显著;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主动性人格和学习适应性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主动性人格在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中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
一、引言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独立、自主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适应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也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适应意味着个体通过不断的身心调整,与学习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相应的学习结果或成绩。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然而,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与人格的影响不无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学习适应以及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1][2][3][4][5][6][7][8]尤其是个体的主动、自主和自我调控性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体现个体主动、果断、坚持等的积极倾向性,趋向于采取主动来影响自身所处环境,它是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源,[9]是行为产生个体差异的内在重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进下,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作为个体的重要潜能,在促进个体和谐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但目前为止,对主动性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且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主动性人格与适应性、工作绩效存在密切相关,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推之,主动性人格在学习领域也应该有着同样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具有不同主动性人格特点的学习者,通常不会受制于环境,而更可能自信地采取一种发展性适应态度和主动行为改变外在环境,并坚持不懈直至达成目标,这影响着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而且,具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学习态度,可影响其学习的投入、学习潜力的调动、学习坚持性等并最终影响到学习成绩。不过,已有研究对此并未有太多涉及。为此,本研究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期在丰富主动性人格理论的同时,为中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与优化,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多角度探索青少年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湖南省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随机抽取6所中学的中学生(初中各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为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2.研究工具
(1)主动性人格问卷
本研究采用Bateman等人编制、湖南师范大学文芳修订的,适用于中国中学生的9项目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问卷。此问卷为单维结构,采用李克特7点式评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经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2)学习适应性问卷
学习适应性问卷采用日本教育研究所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该测验共4个分量表,分别测查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并可进一步分为学习适应的具体12个方面。本研究主要运用总量表和4个分量表来测查,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经检验,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
(3)学习成绩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本研究收集取样学生的英语学科成绩(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成绩)。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校所进行的学业考试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笔者特将两次考试成绩在班级内进行标准化后相加取平均数,作为其学习成绩的指标。
3.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时间约20分钟。问卷回收后,研究者采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调节效应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差异比较
(1)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表2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得分的描述性统计(N=601)
由表2可知,主动性人格得分之平均数大于七点计分的中位数,偏度为-0.155,小于0,说明数据的“高峰”出现在高端,即测得较高分数的人多于得分较低的人。经统计,有89.7%的得分高于中位数,由此可推知取样中学生中大多数人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人格倾向。
(2)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差异分析
为了解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将性别、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5(年级)”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变异数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在主动性人格上有显著的主效应(F=4.77,P<0.05),年级在主动性人格上有显著的主效应(F=4.18,P<0.01),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在主动性人格(F=2.47,P<0.05)上也显著。
本研究对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单纯主要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高一男生的主动性人格平均分显著高于高一女生,其他各年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同性别内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参见表4、表5)
本研究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分别对男生和女生主动性人格的年级差异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4 性别与年级在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上的单纯主要效果分析
表5 不同年级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表6 不同年级学生主动性人格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主动性人格在初三时水平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其他两两年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女生的主动性人格水平则在初二时最高,到高一时最低,显著低于初一、初二阶段,与高二的差异也接近显著。
表7 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比较
2.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
(1)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7所示,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及其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作为预测变量时,对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预测效果,本研究以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以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主动性人格对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进入了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及学习成绩的各自回归方程,对各项的变化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主动性人格对学习适应性变异的解释量为23%,对学习适应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变化的预测也都在20%以上,对身心健康变化的预测为16%;主动性人格对学习成绩的变化虽有正向预测作用但解释量较低,只1%。
(3)主动性人格调节效应的检验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来检验主动性人格在中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分三步使各变量分别进入回归方程:第一步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强迫法使其纳入方程;第二步,采用进入法,使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入方程;第三步,进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效应项,以考察其调节效应。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研究采纳Aiken等人的建议,将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具体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学习适应性与主动性人格两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都极其显著地增加了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回归方程的整体解释力。其中,学习适应性和主动性人格两个因素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81,p<0.001;β=0.133,p<0.01);当学习适应性与主动性人格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项进入回归方程后,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负向提升了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β=-0.130,p<0.001)。
为防止多重共线性问题,本研究采用容忍度(Tolerance)、VIF和DW检验三个指标考察多重共线性问题。经检验分析,本研究的容忍度(> 0.1)、VIF(<10)和DW值(du 表9 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N=601) (4)调节变量的交互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主动性人格作为调节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将学习适应性与主动性人格两变量的得分按照高(M+1SD)、中(M)、低(M-1SD)分为三个组,来考察其影响作用。交互效应的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主动性人格和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从图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低学习适应性阶段,主动性人格得分高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反而低;在学习适应性中、高阶段,随着主动性人格得分由低到中的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但如果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得分低,不论学习适应性处在何阶段,都不能提升学习成绩。 1.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的特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取样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平均得分高于中等水平,但个体差异较大,且这种差异还表现在不同性别与年级学生方面,即男生在初三、女生在高一时,主动性倾向都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也就是说,中学生普遍具有主动性人格倾向且水平不低,但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以上结果的出现,可以由以下两个方面解释。其一,虽然人们以为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善于表现自己,不一定具有主动性人格倾向,但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主动性人格倾向也在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而作为中学生,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这种人格倾向性处在形成过程中且不是很稳定。Bateman就认为,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主动性人格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10]主动性人格高分者通常不受环境外力的约束,他们倾向于主动表现并采取行为;低分者则相对比较被动,他们往往很少主动表现,而是倾向于依赖他人。[11]其二,初三阶段可能是男生主动性人格变化的敏感期,高一阶段则可能是女生主动性人格变化的敏感期。主动性人格虽是个体采取主动性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但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变量也会影响人的发展。David的研究就表明,主动性人格的积极作用受情境判断能力的制约,只有个体情境判断能力强的时候,主动性人格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否则,主动性人格的作用反而是消极的。[12]初三阶段是中学生面临中考、升学的关键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考的压力或多或少地压抑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实际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被规定、被安排中被动发展着,由此,他们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和积极表现的能力势必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到主动性人格的发展。进入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新学习适应的压力及中考的备考经历使得心思细腻的女生相对男生想法更多,加之其自我认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环境或情境的判断更容易受一时的状况所左右而影响其能力感,并进而对其主动性人格的发展和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学校教育应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把握好教育时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和优化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以引领中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同时注意对男女学生开展差异性教育。 2.中学生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主动性人格与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也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调节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但是,这种调节作用受到了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制约,当学生处于低学习适应性水平时,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是负向的,只有学习适应性水平在中等及以上时,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得分得到适度提高,其学习成绩才能相应提高。这是因为,在对学习有了一定的适应后,具有较高主动性的个体会更倾向于选择甚至创造条件,来尽可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成效。但是,由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动性人格只是其中之一,因而主动性倾向的增强对学习成绩改善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影响学习适应性来增强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中学生主动性人格在学习适应性影响学习成绩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中,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变量后,学习适应性、主动性人格进入了回归方程,且在不考虑调节效应的情况下,主动性人格、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主效应是显著的。此结果同以往的研究相一致。聂衍刚等的研究就明确指出,学习适应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13]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学习适应性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是因为,良好的适应状况可提升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教育实践也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越强,学习成绩就会越好。而主动性人格的正向表现可促使中学生对学习环境具有较强的预测性与调控性,能够促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学习策略技术的探索与运用等正面的行为趋向,并最终影响到学习成绩。 本研究还发现,主动性人格在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的表现比较复杂。当个体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较低时,高主动性人格倾向反而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升,只有个体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逐步提高,并随着主动性人格得分由低到中的提升,其学习成绩水平才会逐渐提高。对此,一方面,主动性人格在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间有调节作用,表明主动性人格作为对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并不总是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中的积极因素,有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与David的研究所显示的“主动性人格的预测作用也存在边界条件”之结论有一致性(只有当个体对情境判断能力强的时候,主动性人格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这种能力弱的时候,主动性人格的作用反而是消极的)。实际上,情境判断能力也会影响个体的适应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低与其对环境的认识、判断与调节能力有限不无关系,因此,此时虽极高的主动性可促使其急于改善,但也可能受其情境判断能力弱的影响,所选择的方法或策略有不当之处或易引起过分的压力和焦虑,如此反而会妨碍到学习成绩的提升。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的,如果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得分低,不论学习适应性处在何阶段,都不能提升学习成绩水平,也正好印证了Frese所强调的“个体主动性人格是其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源,[14]是行为个体差异的内在重要因素”之观点。它提示了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适应、学习成绩中的作用,通过更多的渠道影响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与塑造,而不是一味的说教,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1]司继伟.心理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7~12. [2]Busato V V,Prins F J,Elshout J J,Hamaker C.Intellectual ability,learning style,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 of psychology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1057~1068. [3]PetridesKV,ChamorroPT,FredericksonN,Furnham A.Explai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cholastic behavior and achievemen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17):239~255. [4][13]聂衍刚,蔡笑岳,张卫.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34~138. [5]王馨竹.高中生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07~309. [6]张大均,刘衍玲,冯正直.高中生心理素质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495~501. [7]赵小云.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及其与人格特征和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Rbecca L,Shiner,Anns.Master.Transactional link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adaptation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ulthood[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2(36):580~588. [9][14]Frese,M.&Plüddemann,K.Umstellungsbereitschaft in Osten und Westen Deutschlands Readiness to change at work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J].Zeitschrift fuer Sozial psychology,1993(24):198~210. [10]Bateman T S,Crant J M.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Ameasureandcorrelates[J].Journal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3,14(2):103~118. [11]Seibert S.E,Grant J.M,Kraimer M.L.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84(3):416~427. [12]David C.Interactive effects of situational judgment effectiveness and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work perceptions and work outcom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6,91 (2):475~481. 责任编辑/王彩霞 G448 A 1674-1536(2014)11-0041-06 文 芳/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教师。(长沙 410005)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