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2014-06-15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古树遗址

◎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梁 衡

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梁 衡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但是,自从人类走出森林,进化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利用、掠夺和破坏。人们以各种理由攫取森林资源,如建筑、家具、烧火、垦荒、战争等等。而当这个“家”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不能再遮蔽风雨时,才大吃一惊,又回过头保护树木,重建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像无知的孩子,森林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直注视着他的进步,记录着他的举动。

作者在周恩来总理手植一品梅前

建立人文森林学

其实,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活动。森林、树木也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有记忆的生物只有树木。又因为人与树木恩恩怨怨,难扯能分,相依为命,这种记录就更同步、准确、生动。它不是机械的C⒕测定,不是发黄的史书,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在人类之前,它就存在;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树木是与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我们已经知道了森林的重要,专门建立了有关森林的各种学科,如分类、培育、养护、采伐、加工等等。但迄今为止都还停留在生产和生态层面,还有一个更高的第三层面“人文层面”亟待开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学科“人文森林学”,专门研究树木与人的文化关系,即研究人怎样影响树木,树木怎样记录并影响着人的文化活动。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可以以林学或生态学为主体,具体怎样归属,放在哪一级还待研究。

这门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应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记录

对那些记录、保存了重大人文活动的树木进行保护,编写《人文古树传记》,并分级授予“中华人文古树”之名,挂牌保护。过去我们多用古树的年轮来分析气候、生态变化,现在我们要到古树年轮里去找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见证了朝代更替、名人来去的陕西黄帝陵柏;见证了台儿庄战役,至今还留有弹孔的古槐;见证了春秋战国史的山东莒县古银杏;见证了清代收复新疆的河西走廊左公柳;见证了八年抗战的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前的红心杨等等。福建三明有一片1.8万亩的“格氏栲”树林(全球仅存两片,另一片在巴西,只有600亩)。格氏栲树种因100多年前英国传教士格瑞米在中国发现而得名,这片林子因林学家郑万钧先生建议得以保护,躲过了大跃进、文革之难。就是说我们从这片林子里能读出传教士文化、大跃进和文革文化及生态建设文化。为什么我们特别重视树木对人文活动的记录,原因只一个,因为它是唯一活着的可以与人对话的生命。地球上再也找不出第二种这样的生命。就是对那些已死掉的大树,也应选取一些制成“年轮图”标本,像保存化石一样精心保存。

2.研究森林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

森林民族、狩猎文化、游击战争、森林艺术等都与森林有直接关系。如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没有森林也就没有鄂伦春。如核桃、银杏、油茶、水果等经济林等怎样改变人的生活。如澳大利亚多桉树,有油,易失火。用过火木雕刻倒成了这个国家的一门艺术,我就在当地看过一个这样的展览。

3.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树木、森林的影响

这是为了对人的生产、生活、文化行为作出合理规范。比如战争、开矿、垦荒、城建、校园、村落、宗教、丧葬对树木、森林的影响。当年我当记者时,曾在晋西北见到一片日本侵华期间抢伐后枯死的森林,令人触目惊心。那齐腰高的树桩显示出侵略者急偷狂抢、掠夺资源的强盗心理。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扩建、社区改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树木破坏。而河南的关羽林、成都武侯祠、贵州安顺的古榕树林,江西乐安乌江两岸的十里古樟,还有一些大寺庙(如河南的比干庙、岳飞庙)所依存和繁衍的森林则郁郁葱葱,显示出道德崇拜和信仰的力量,也显示出树木与人在精神层面的相通。

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4项内容:

1.在全国评选这“中华人文古树”一百棵,并由林业、文化、旅游、文明委四家联合挂牌。“人文古树”必须有真实的故事,记录有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经作者这几年细心调查,现已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有《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带伤的重阳木》、《总理手植一品梅》、《左公柳,西北天际的那一抹绿云》。

2.现在我们已有生态保护意义上的“国家森林公园”,还应该有文化保护意义上的“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对那些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可辟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进行挂牌保护。如可建设曾养育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抗联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曾是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国家人文森林公园”,韶山“毛泽东故里人文森林公园”,孔子故里的“曲阜孔子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等等。

3.将一部分有条件的“遗址公园”改造成“人文遗址森林公园”。森林是大地的服装,穿衣一是为了遮风挡雨,二是为了文明美丽。许多珍贵遗址常年裸露于风雨之中、烈日之下,如扒去衣饰之美人,实为人心之不忍。我国有许多古战场、古遗迹群,凡有森林或营林条件的都可引导建立“人文遗址森林公园”,为遗址披上绿装或围上一条绿纱巾。如“圆明园遗址人文森林公园”、“明十三陵遗址人文森林公园”、“金沙滩古战场遗址人文森林公园”、各种“石窟艺术遗址人文森林公园”等等。这样既有利于改善遗址环境,保护文物,又增加了森林的存量。

4.探讨 “重回森林”的生活模式,建设“森林生活小区”。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重回森林,但是让我们的城乡不要过分裸露则是必要的。国内现在以各种招牌推销的房地产的随处可见,如温泉、海景、上风上水等,唯一不见“森林”二字。可见森林意识的淡泊。印度洋上的小国塞舌尔全国实施“房高不超树高”的法律可以借鉴。至少可以制定一些“乡村森林生活小区”、“城市森林生活小区”的样板。其标准是“房高不过树,路宽仍有阴”,现在一些小镇、老街仍然保存有这样的景象(如北京的南长街、正义路)。

建立一个环境评估新概念“城市灰绿比”

过去描述生态环境主要用一个概念:森林覆盖面积。这在农村还可以,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已经几乎没有意义。近年来,北京大力宣传平原绿化成果。然而,百里外的郊区造林又怎么能缓解夏日天安门广场上的热浪?城市规划要增加一个新的概念:“城市灰绿比”。城市的过度开发、疯狂建筑、汽车狂增都严重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单靠森林覆盖率已不能反映生态实际。几棵树所制造的那一点氧气、保持的那一点水土,很轻易地就能被新增的一层楼、一段水泥路、几辆汽车所抵消。现在城里房子愈盖愈高,愈多。看一个城市的生态要用灰绿比来衡量,即马路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灰)与绿地+绿面(绿墙面、屋顶)+水面(绿)之比。马路、建筑的外立面硬化面积都有热辐射,还有汽车尾气这些都是环境的副面(灰)。只有水面、绿地(乔、灌、草)是正面(绿)。楼的立面不好计算,可用建筑面积大概换算,汽车的占地、尾气、热辐射等多种污染也可用汽车数量来换算。

创立“人文森林学”和实施“人文森林工程”有特殊的意义。它将在更深层次上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这不但将改善森林的生存环境,也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说白了就是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从森林保护的角度来讲,引入了人文概念,增加了人们对树木的敬畏感、亲近感,将极大地减少破坏;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讲,引入了绿色的人文记录和森林因素,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教育基地,将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人类既是森林的朋友又是森林的大敌,化斧锯为玉露,必将带来绿色满人间。树木给我们的将不只是物质财富、生态环境,还有人文价值、文化贡献。

1958年彭德怀保护的重阳木树

彭德怀手书保护古树的命令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古树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森林公园游记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