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乌镇
2014-06-14陆阳
陆阳
这一趟乌镇之旅,是我期待已久的,也是无意邂逅的。
月圆之夜,我来了乌镇西栅,与曾经无数次想像过的古镇来了个亲密接触。
踏着薄暮,渡过元宝湖,穿过安坊渡,便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就是西栅大街。路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复古式建筑物。人字型的屋顶,高高耸立的骑马墙,灰青的瓦片上长了绿绿的草,被桐油漆过的木门和木窗,散着曾经熟悉现已久违的清香……暮色中的西栅,是那样地传统,也是那样地亲切。
西栅大街顺着河道的自然弯曲绵延向前延伸,放眼望去,显得幽长无比。静下心来,边走边细数街边的景致:那昭明学院,曾是六朝太子萧统的就学之地;那中西合璧的乌镇邮局,几经历史风雨,至今仍对外开放;那传承着乌镇药业悠久历史的恒益堂药房,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新”。那一家连一家民宿、食坊、酒吧,整修一新,散发着迷人的时代风采。鲜明的对比,巧妙的融合,并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着实难能可贵。
天黑了,西栅的傍晚就如出嫁的女子,那是一生最美的时刻……镇上的灯逐渐亮起,不是很亮,但能恰倒好处地把整个古镇都显露出来。那些灯光莹莹地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或红或绿或黄或白的各色灯光,多一盏嫌满,少一盏则缺,游人那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更像是为她撒上了金银粉。
西栅大街民宿门前记录着号牌的灯也亮起来了,就这样,一盏接着一盏,在道的两旁排成两排,成夹道欢迎之势。给昏暗的街道带来光明,也照亮了游客前行的道路。一家挨着一家的民宿,大门有的敞开,有的虚掩,主人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游累了、看累了的人们;等待着游不够、看不够的人们。
夜深了,该回了,去坐船吧。
坐在乌蓬船上,船夫摇着橹,船晃晃悠悠的破水向前行去,水边涟漪不断……此时,小河两岸的民居在灯光下显得有点妖魅,这些民居面街枕水,推窗可揽枕河秀色。我想,晚上枕着河水、听着摇撸船慢慢入睡,那样的感觉是何等的安谥,又是何等的惬意。真羡煞人也!
一如所有的古镇,西栅亦有长廊。长廊的竹丝灯笼透出柔和的丝丝光晕,巧妙地迎合着长廊的氛围,迎合着游客的心境。靠流水边的小桌子,更有三两游人在小酌,先叫上一瓶三白酒,然后点上一道豆腐白水鱼和酱鸭,当然还有当地人最爱的炒螺丝和土鸡汤……这样的一切,都成了风景,西栅的过客也成了西栅的流动风景。
西栅的桥多得不敢想象,垂直相连的桥里桥、诗意盎然的雨读桥、横跨西市河的通安桥……一桥又一桥,带着一些陈旧的味道。是桥,把隔岸的人家紧紧相连;是桥,把两岸的风光连为一体。自然,这桥也成了西栅的风景。
乘船看桥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坐在船上仰头张望是一种隋致。越桥而过,从河的这一边到那一边,穿过狭长古远的老街,光线幽幽暗暗,越走越静,感觉一下子就走到岁月深处去了。出其不意的一个拐角处,豁然开朗,又是一座纤丽精致的古桥守候着,流畅舒展的台阶一步步引领着行人走向另一番天地。
夜更深了,小船迎着幽暗的灯光静静前行,没有鸟语,只有虫鸣和草香,还有那游船的摇撸声。白天的喧嚣吵闹,内心的浮躁焦虑,此刻都已沉淀在心底,满心有的是一种超脱的释然。灵魂在这里经受了涤荡和洗礼。
天上圆月,水中月圆。小船经过,撞碎了水中的那个月,波光粼粼,弥散开去,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人开始迷失了。
一座城因为一个人物而有名,一个人物因为一座城而成长。一道风光之所以隽永,不是因其材质,而是谁在其中。凤凰是因为沈从文,而乌镇是因为茅盾。茅盾纪念馆,静静伫立于街角。十三岁前的茅盾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融进他的作品里……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里面的女主人公叫静。她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在参加所谓革命之初,出于女性的同情心和好奇心,静献身给了抱素,结果却发现抱素原本是一个情场老手。羞愤的静远走武汉,参加北伐,满心向往着那里的热烈、光明、驿动的新生活,但是却发现那帮同事都是新式的、新新式的色中恶鬼,借革命工作大玩爱情游戏,这使她感到苦闷彷徨。失望中的静遇到了一个英俊刚强的年轻连长强猛,并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忘记了烦恼。这时的静仿佛找到了精神归宿,但是却好景不长,强猛不久应召归队,静又重新陷入了空虚之中。
茅盾的这部小说,其实是很可以读出情色的。两场性爱之后,是两场幻灭。现实中的茅盾,从了母命娶了孔德浊。这位小姐尽管是名门之后,但入门时才识得一个孔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想来那时的茅盾内心应该是十分矛盾的,但他还是坚持着过了三年。后来,茅盾流亡日本,结识了秦德君,从她那里得到了曾经一时的真正恋爱和同居。不过,因情而爱,最终也情生恨,茅盾与秦德君还是分了手。茅盾回到了孔德沚身边,一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稍早几年,在并不十分远的绍兴,鲁迅却是三晚也忍受不住,抛弃新婚妻子,东渡扶桑去了。同是文学巨匠,同是多情之种,他们两个却有着如此反差。今天看来,抛弃革命的因素,对于女,陛,茅盾似乎更加自然,更加人性。这个中原因又何在呢?
或许,乌镇比绍兴更静谧,乌镇的静,孕育了茅盾的静,让他更能体味到人性。
在水上集市旁,有一个戏台。戏台正演绎着当地的小戏,一个半老的徐娘,手执一方帕子,嘴一张一合地缓缓唱着。我不懂戏,也因为隔得远,无法听清她在唱什么……然而她好像一丝也不在意戏台外的人和事,她就那么自顾自地唱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或许,在许多年前,曾经有个叫沈雁冰的年轻人,曾经也这样驻足聆听过——我是这样想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