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2014-06-14盛友华冯一中
沈 叶,盛友华,冯一中
(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201499;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不断趋于年轻化[1]。大量研究已证实,肿瘤组织内新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2],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正性调控因子[3,4],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有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密切相关[5]。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是特定肿瘤区域微血管计数,现已被视为生物学侵袭性、转移潜能的判定指标,其中以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的抗原敏感性最高,但关于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MVD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bFGF、CD34的表达,探讨其与MVD的关系,为乳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奉贤区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切除且临床资料齐全的乳腺癌组织标本75例(观察组),均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确诊,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76(54.7±6.1)岁;AJCC分期:Ⅰ期26例,Ⅱ期20例,Ⅲ期24例,Ⅳ期5例;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42例,导管内癌21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另取我院同期收治的20例女性乳腺腺瘤患者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厚4 μm的切片;常规脱蜡、水化、0.01 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pH 6.0)抗原热修复。抗人bFGF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生物技术公司,抗人 VEGF、CD34、bFGF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均采用试剂盒已知阳性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bFGF、VEGF的判定标准:随机选择10个高倍镜视野(×400)计数1 000个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采用许良中等[6]的计分方法对阳性细胞百分数及染色程度进行计分,两项积分乘积≥3为阳性。MVD计数: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核,呈棕黄色,胞质可见棕黄色颗粒,参照Weidner[7]的方法,计算 MVD 值。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用配对资料的关联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EGF、bFGF蛋白表达及MVD比较 观察组VEGF、bF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69.3%,MVD 为(33.81±10.95)条/HP;对照组分别为 20.0%、25.0%、(17.41±6.04)条/HP,P 均 <0.05。
2.2 观察组VEGF、bFGF表达及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VEGF、bFGF表达及MVD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且VEGF与肿瘤直径有关(P <0.05)。
表1 VEGF、bFGF及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4 观察组VEGF、bFGF表达与MVD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组织中VEGF、bFGF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 0.687、0.573,P 均 <0.05)。
3 讨论
乳腺癌的生长、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当肿瘤直径>2 mm时,逐步进入血管化期,肿瘤病灶将局部迅速扩散,其远处转移能力也大大增强[8,9]。肿瘤细胞诱导血管生成的潜能,需经生长因子的刺激才能转变为发挥作用的表型,其中以VEGF、bF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占据主导地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bFGF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显著高于乳腺腺瘤组织。其机制可能是VEGF、bF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组织血管数量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管内物质外渗,肿瘤细胞所需氧和营养物质更加充分[11]。进一步分析发现,乳腺癌肿瘤组织中VEGF、bFGF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随肿瘤直径的增大、TNM临床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而增高,说明其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浸润及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关于恶性肿瘤VEGF、bFGF表达与MV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研究认为,VEGF表达越高的结肠癌MVD也越高,且伴转移的结肠癌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者;但亦有学者指出,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的MVD计数与其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无关。本组资料中,乳腺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均与MVD计数呈正相关。VEGF、bFGF过度表达促进血管再生,进而产生大量结构与功能异常的肿瘤血管,最终导致MVD增加。这表明肿瘤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各个因素相互协同作用,为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bFGF呈过度表达,且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共同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有望成为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生物靶点。
[1]郑莹,吴春晓,吴凡.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况和发展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2):105-108.
[2]Yamashita M,Ogawa T,Zhang X,et al.Role of stromal myofibroblast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stromal expression of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correlates with worse clinical outcome[J].Breast Callcer,2010,15(15):601-609.
[3]Zhang L,Hanny JA,Liu J,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overexpression by soft tissue sarcoma cells:implications for tumor growth,metastasis,and chemoresistance[J].Cancer Res,2006,66(17):8770-8778.
[4]Farid A,Rudlowski C,Biesterfeld S,et al.Long term follow-up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ngenic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Br J cancer,2002,86(5):761-767.
[5]李英,董良,李海金,等.非小细胞肺癌血清 VEGF、bFGF和TNF-α 的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13,19(1):50-54.
[6]许良中,杨文涛.免疫组化反应结果的判定[J].中国癌症杂志,1996,6(4):229-231.
[7]Weidner N.Current Pathologic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 within breast carcinoma and other solid tumo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6,36(2):169-180.
[8]赵军,刘叙仪,张青云,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VEGF和bFGF及MMP-9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1):676-679.
[9]周红凤,吴瑾,刘文涛,等.血清VEGF、bFGF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7):1296-1298.
[10]Hao M,Gao FH,Wang JY,et al.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ion mediates tumor angiogenesis by up regulation of VEGF and bFGF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11,73(3):366-374.
[11]王彦敏,张杰英,董福生.MVD、VEGF和bFGF与口腔颌面部肉瘤分化程度的表达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8):91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