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理念下的民族性
2014-06-13方云霞
方云霞
摘要:思想道德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一套特定的行为准则,民族性特点非常显著,少数民族道德的特点有地域性、融合性及宗教性。基于此,在分析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的民族性特点及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少数民族道德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道德建设;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111-02
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道德规范。它用善良与邪恶、正义与罪恶、公正与自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去评价人的种种行为活动,并逐渐形成民族信念、风俗习惯、道德传统。可以协调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的民族性特点
1.1少数民族道德具有地域性
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等海拔较高,地域较复杂的高原、山地。地理条件的恶劣和交通的不便,导致了少数民族跟外界交流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同一地域形成的道德氛围显示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外来道德很难对少数民族的道德产生影响和冲击。
1.2少数民族道德具有融合性
道德与文化艺术也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相互联系也存在区别,民族传统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道德等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少数民族道德深刻影响着民族习俗文化,而风俗节日作为道德的载体,道德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向人们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形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衣食住行、节日庆典和生活禁忌等各种方面体现出来,沿袭了少数民族历史的生活传统,道德的民族性也生动地体现在经济、生活、文化各个方面。
1.3少数民族道德具有宗教性
我国少数民族有信奉宗教的特点,信仰的程度也不一样。信仰的宗教种类繁多,在很久之前的古代就开始出现宗教信仰。不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等世界性宗教,还是道教等原始宗教都不缺乏众多的信奉者。有的少数民族族教融合,比如回族、维吾尔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民族道德的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因为佛教、伊斯兰教和喇嘛教等历史悠久,拥有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宗教信仰把少数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了民族意志和民族情感的主要依托。宗教活动成了他们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宗教道德通常是这些民族遵守的道德规范,宗教的寺庙就成为了少数民族道德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在这里,宗教形式被少数民族道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少数民族道德又能把宗教信仰不断地延续下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
2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的内涵
《礼记·中庸》中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可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话从侧面印证了道德品质在决定个人的世界观及道德行为方法论方向的重要性。所以,不仅要进行大多数人民的道德建设,更要齐头并进,抓好少数民族的道德建设。而我们要先明确道德品质的定义,它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也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道德建设的意义如下:
党和国家靠什么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方面是依法治国,另一方面是以德治国。而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道德建设,对这两方面大有裨益。世界和我国的历史经验证明,唯以此道,才能保证国家巩固、政权稳定、民心安定。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道德文化传统必将能作为瑰宝传承下去,又能促进自己民族的进步创新。回望历史,无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品格和智慧,终于汇成了这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其中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而成的优秀道德传统更是在开创新风,推动中国进步,建设礼仪之邦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力。这样看来,道德建设之重要性无须赘述。
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成就将来的高素质接班人。所谓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而培养四有新人,不单单是文化科技方面上的严苛要求,更是道德素质方面的标准线。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社会主义大力培养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2]。
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心理正常有赖于道德建设。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现代健康”如此定义:现代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并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通过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德才兼备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对社会事业有所奉献,必须具备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美好品质。长此以往,大学生必能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成全其本质,成为栋梁之才。
3少数民族道德建设探讨
3.1始终坚持民族间平等的关系,尊重各民族风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理念的建立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建立民族平等理念为基础,对所有少数民族所具备的民族风俗尊重并逐渐习惯。每个民族之间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在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上也会不同,例如生活习惯、服装和禁忌等方面,这些其实也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标志。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以足够的尊重,对于他们所具有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也要尊重并习惯,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人人平等的和谐校园和社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只有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和其他人都当作一家人来看待,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打开心扉与人沟通交流,自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3.2关心少数民族生活及具体问题
少数民族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基本都来自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会有很多不适应,因此面临的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以及学习上的压力都会比其他人要大,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更大的问题,长时间承受多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他们的负担更加沉重,从而困惑感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要从生活和学习上入手,首先对他们的风俗尊重并习惯,然后再以此为突破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生活和遇到的问题入手,真正地对他们关心,坚持以真正解决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时效性。endprint
3.3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赖于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增进他们对党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的理解,还要完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方向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务必使他们了解自我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在心中树立方向正确的民族观,制定执行好民族政策。这样不仅有助于自我素质的提高,更有益于国家稳定,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接受正确导向的信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极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有很多心怀不轨的敌对势力存心煽动少数民族。所以,建设少数民族的正确的信息观迫在眉睫。从传授他们怎样有效地检索、筛选、处理、分析信息做起,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一个能够有效分辨信息、处理信息且具有信息道德的大学生,以抵制外国不良分子的信息干扰[3]。
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会有自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如果在现实中在受到点挫折,容易诱发他们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做出恶性事件来报复社会。究其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穷山僻壤,再加上周围环境及所受教育,容易存在民族狭隘心理。因此,对他们的心理要进行有效的调节,让他们不恐惧心理咨询。同时开导他们正视现实中的一些挫折,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达到培养他们科学健康的心理的目的。
3.4建立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绝对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而且也较为复杂。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要建立好相关的保障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将学校思政教育和家庭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最终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制度管理的融合也很重要,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
4结束语
在少数民族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道德的民族性优势,探索更富有时代新意的少数民族道德建设途径,与时俱进,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建设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少数民族道德理念。
参考文献:
[1]白葆莉,冯昆思.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07,(2).
[2]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3]莫雪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