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本解读

2014-06-13王菲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约翰

王菲

【摘 要】当下,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多种意义和运用方式是文化设计者们没有预料到的。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通过对购物广场、海滩、电子游戏的快乐、麦当娜、摩天大楼等大众文化个案进行剖析,遵循“快感——权利——意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这些文本表象和内在的双向意义,并发掘了大众文化蕴含的政治和社会动力。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 大众文化 个案解读

《解读大众文化》是美国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家与实践者约翰·菲斯克所著,他专注于文化消费主义研究,被誉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菲斯克曾撰写过《解读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等八部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以及上百篇关于大众文化与传播的学术论文。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不同,菲斯克提倡休闲、快乐的大众文化理论,崇尚大众狂欢的消费精神,力图超越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

菲斯克笔下的文化符号都来源于诸如购物广场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将这些文化符号比作战场,大众作为战争的指挥者规避或对抗着社会的霸权,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化、快乐和意义。《解读大众文化》集中对这些符号文本进行分析,菲斯克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图景,人民创造了大众文化,应当重视大众的力量和意识。

一、大众文化和大众生产力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首先建立在他的文化观基础上。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也是权力斗争的场所。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运动和传播的过程中,并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产生意义。因而,想要激活其意义的潜能,必须要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理解,仅仅将大众文化当做单独的文本来看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文本只有进入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

生产音乐、电影、电视、出版物等文化产品的工业常被人们看做文化工业,但从一个更为宏观或者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工业都是文化工业。所有商品除因物质功能被消费外,也因其具有的意义、认同感和快乐被消费。如人们对某件商品的疯狂热衷和消费,因为每个品牌背后都隐藏着其自己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一些大众品牌,企业自身的商品被消费者购买的同时,大众也在所接受和认同其品牌文化,并且以追逐这种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大众生产力目的在于生产与生活相关的意义。大众文化的核心是相关性,因为它使文本和以过程、实践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差异降到最低。它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因为相关性是分散的,像人们的社会处境一样具有发散性。因此,大众文本不得不竭力对抗其差异性,以为了使其消费和收益最大化而找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共性。

在政治层面上来说,大众文化本身就是缘于居于从属地位的人群所创造的抵制符号,这种抵制更像是一种麻醉剂,可以维持一种大众意识,规避某种社会现实。

二、大众文化的个案解读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主义”的思考方式。它不是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一群有目标、会思考且有反抗意识的人的符号战场,他们以大众文化的力量反抗压迫他们的阶级。而这种抵制是有选择性的,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1、购物广场解读

在《解读大众文化》中,菲斯克对“购物的快乐”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菲斯克在书中提到了“消费主义”一词,并认为将消费主义作为“购物广场是消费的教堂”这种宗教隐喻太过肤浅,在这种宗教中商品成了被崇拜的偶像,以钱易物的仪式成了领取圣餐的世俗等价物。可见,他对消费主义是不认同的。菲斯克认为购物广场的总体意义在于,它“从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说都是斗争的重要场所。”也就是说,购物广场是充满“冲突”的场域,弱者可以很大程度上破坏强者的利益,甚至可以在强者身上施加自身力量。菲斯克例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以上论点。

首先,菲斯克将目光聚焦在一张免费券上。澳大利亚南部小镇购物广场的促销口号出现在一种免费券上:“你进入一个更优购物世界的入场券:接纳每个人。”这样的平等消灭了有票者和无票者的区别,暂时遗忘了有购买能力的资产阶级和无购买能力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差别。看到这里,我们肯定会产生疑问,没有购买能力的无产者在购物广场中是如何消费的呢?菲斯克认为,无产者“消费的是影像和空间,而非商品,这是一种不会产生效益的感官消费。”举例来说,就是游荡在购物广场的青年们,他们无意购买摆放在橱窗里的商品,他们只是将购物广场当做休息娱乐、打发时间的公共空间,显然这种游荡的快乐与真正消费者遵循的合法秩序产生了冲突,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德赛图以术语“恶作剧的精灵”称谓这些青年,并称他们的“消费行为”是嘲弄、颠覆、利用官方“游戏规则”的“诡计”。而这种“诡计”正是弱者对于体系抵制的艺术,并且它通过很多方法实现。

2、大众新闻解读

电视节目中的信息部分和娱乐部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信息节目客观、真实,具有教育意义,而娱乐节目则主观、琐碎,并且逃避现实。实际上人们更加喜爱收看的是没有责任感的娱乐节目。

上述的信息节目中最典型的一类就是电视新闻节目。要改变新闻节目在观众心目中枯燥单调的定位,就应该通过其对大众的吸引力来判定它的价值,而不是以信息的标准来评价。我们应该要求电视新闻符合大众口味,并努力使它融入大众化的社会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必须符合大众趣味,建立与大众密切的相关性,并提高自身的大众生产力。

说到大众新闻的生产力所在,交谈无疑为意义产生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口头文化是一种参与性文化,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或者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人们通过看电视接收信息而产生的意义,往往会在以交谈为主要方式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被重新加工并再次传播。文中作者提到“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更多的是一个形式问题”,电视节目形式越开放,越存在着内在的质疑,被谈论的次数也就越多。

我们知道“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菲斯克却认为“客观性是伪装了的权威”,客观性阻止了观众的行动与参与。当然,这里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客观性要素并不相同,笔者认为他指的是现今电视新闻普遍存在的封闭式的报道方式,正如主持人和记者往往担任着告诉观众所发生事件的角色。但是,菲斯克认为媒体人应该提供不同的理解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中隐含的不同观点,他们无需掩盖采编过程,应该把一切都展示出来。电视新闻应该多重视角尽可能地让等级制度不那么明显,电视新闻中描绘的事件越复杂,对它们做出理解的社会立场之间的矛盾就越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原始性。另外,电视新闻除了要避免“客观性”以外,还要避免叙述的终止。新闻工作者不要试图寻找一个叙述的终点,以便从中回顾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且保持一种开放式的叙述方式。

“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受教育性支配,而不是被大众化标准左右,那么它形态上原有的特性将被改变。”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菲斯克认为新闻报道应该将其流传到大众当中去,邀请阅读者参与进来,由他们选择阅读内容,由他们生产和传播新闻意义,利用读者的创造才能令新闻成为日常生活总微观层面文化的一部分。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文本,应该是人们获得信息的资源,而不是某个令人敬畏的客体或者权威的信息载体。菲斯克反对提高新闻的客观性、深化它的内容和增加它的权威,而应该加大它的开放性,加大自身矛盾,使它的语言和观点多样化。

三、对于菲斯克大众文化观的总体看法

《解读大众文化》一书沿着“快感——权力——意义”的特殊逻辑,菲斯克运用独特的解读,从大众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挖掘大众文化生产力,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菲斯克许多独到的观点,让我们在了解大众文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得到了一次洗涤。书中,菲斯克结合传播学理论用独特的视角对诸多个案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超女现象”,它的成功正是与全民参与式的大众狂欢文化有关,这也表明了菲斯克的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菲斯克认为,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着权力与抵制、强大与弱小、歧视与被歧视等二元对立现象,大众一般处于后项地位。在已有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很多学者更强调文化自上而下的贯彻和执行,但菲斯克则看重大众通过由下而上抵制获得自己的文化权力。因此,菲斯克的个案解读更侧重于生活实践,遵循“快感——权力——意义”的总体逻辑,大力突出了抵制权利、意义生产等内容。

菲斯克的平民主义文化观,放在现在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草根文化”,而草根文化的典型范例就是网络文化。草根文化是相对于主流精英文化而言的文化概念,即平民大众的文化。互联网为草根阶层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草根是导演也是演员更是观众。他们自我创造、自我消费、自得其乐,并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特有的文化模式,反叛了精英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与菲斯克的观点一致,大众也是草根文化的根基。在自媒体时代,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人人都成为了信息发布者和把关人,主流的精英话语权正面对严峻挑战。如果说精英文化是对文化意义的抽象和提升,那么草根文化就是对文化本义的回归,是保持文化鲜活生机的根本源泉。可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至今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但是,菲斯克的研究和理论也并不是完美的,他的“民粹主义”倾向极度美化了大众的能动性,难免一定程度上将他的研究推向了极端。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大众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了欧洲几位有名的理论家如德赛图、福柯等的观点为思想支点。在研究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时候,应当利用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为切入点做综合性研究。□

参考文献

①陆道夫,《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M].《学术研究》,2003(1)

②张研,《消费时代的大众狂欢》[J].《青年记者》,2009(3)

③约翰·菲斯克 著,杨全强 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④刘中望,《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实践解读》[J].《求索》,2009(7)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约翰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约翰·科林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Count Them Tomorrow Morning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