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2014-06-13苏锐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女性形象

苏锐

【摘 要】本文从2013年10 月至11月《南方周末》评论版中体现出女性形象的内容入手,分析我国新闻评论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包括贴近民生、引发舆论共鸣、新闻评论的中的独立性和宽容性等。

【关键词】新闻事件 新闻评论 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我国媒体数量和质量的增长上,也体现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的进步上。在信息爆炸的新时期,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主要阵地,也成为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力军。

《南方周末》作为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的代表之一,在其评论版块中多次针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了有理性、有思想和有见识的论说,这些评论文章不仅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对新闻事件背后的舆论引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女性形象作为新闻事件中的特殊部分,也被《南方周末》的评论文章所青睐。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南方周末》评论文章中的女性形象构建上,在分析新闻评论特点的基础上,对女性形象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南方周末》2013年10月至11月评论版文章中的女性形象

1、评论中的女性形象

笔者对《南方周末》10月至11月评论版的文章进行了统计,自10月3日至11月28日,《南方周末》总共刊登出了8期评论版文章(10月3日版未出),在这8期评论版文章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评论文章达到了13篇。

10月11日刊登出《少年的政治情怀》;10月17日刊登出《官员强奸4岁幼女获刑5年,量刑合适吗?》和《假如春天不许开花》;10月24日刊登出《我想在书店邂逅你》和《看不见风景的房间》;11月11日刊登出《不怕挨一刀,就怕挨错刀》、《噪音、裸体与群己界限》和《不如让高考滚出数学》;11月7日刊登出《豪宅和女色的“阔文化”》;11月21日刊登出《歧视比迷信更可怕》;11月28日刊登出《命案必破?》和《“赚钱机器”变形记》。

由以上评论文章的分布和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在10月至11月《南方周末》评论板块中,每一期都至少有一篇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评论文章,由此可见,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2、女性形象在新闻评论中的特殊性

首先,女性形象往往更能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代表社会问题。女性在社会中独特的柔弱和心细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许多民众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正是由那些心思缜密的女性所发现的,因此在评论文章中的女性,往往以自身的视角反映了民众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

在《南方周末》评论版11月1日的评论文章《不怕挨一刀,就怕挨错刀》中,笔者借助其位女性同事的形象反映出了当今医患矛盾的问题。笔者的同事因病求医,医院诊断甲亢需住院手术,幸亏她心细问诊另一家医院,才发现其实是由肾上腺素引起,险些酿成医疗事故。本篇评论中该女性的亲身经历正好和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医患矛盾相呼应。这次事件使得读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医患”这个问题上,基于人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民生性和民众性显露出来。

其次,女性形象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女性这一弱者形象容易让读者产生怜悯之心,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评论者会使用女性形象来影响大众舆论,达到评论的最终目的。

在《南方周末》评论版10月17日的评论文章《官员强奸4岁幼女获刑5年,量刑合适吗?》中,笔者对“4岁幼女惨遭侵害”案件进行了论说。在本案件中,4岁幼女可怜、无助和让人同情的形象和未成年人需要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保护的期许相融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女性的弱势地位和犯罪者的无知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通过这篇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进而引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共鸣。

3、女性形象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首先,从新闻评论者的角度而言,女性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和反映社会问题的特点,能够让新闻评论者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保证评论文章角度的适宜性。

以《南方周末》10月至11月的评论文章为例,借助女性形象介绍新闻事件进行新闻述说的评论文章就有6篇,这些文章涉及的话题几乎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前文提到的《不怕挨一刀,就怕挨错刀》将评论焦点放在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上,而11月1日刊发的评论文章《噪音、裸体与群己界限》关注和论说了“广场跳舞大妈扰民”这一话题。这些评论文章在选材上贴近实际,通过新近发生的事实对社会现象进行述说,使得评论文章紧跟时事,做到了新闻与评论的紧密结合。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而言,女性形象能够引发人们共鸣的特点,能够使得评论文章反响热烈,引发社会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思考。

《南方周末》作为中国发行量大、传阅率高、影响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一直以来在受众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其评论文章也往往能够找准脉络,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进而引起社会的反响。《看不见风景的房间》,将目光的焦点汇聚在一位重庆姑娘的学习故事上,进而引发民众对“学与玩”这个话题的讨论。“评论文章作为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能够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帮助公民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①

二、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与舆论引导

1、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

吴小君和刘小霞在《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与新闻执政能力建设》一文中提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主要有三点:

首先,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新闻体制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新闻体制,这就要求我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充当党和人民共同的耳目喉舌,因此,为了把党的意愿和人民的意愿有机的统一到一起,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新闻评论中要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

其次,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形象。党的执政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来展现的,因此为了提升党的执政形象,新闻媒体必须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

最后,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可以凝聚民心、获取认同,民心的获取和认同又决定着执政的合法有效性。

2、女性形象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女性形象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的是一种“桥梁”作用。新闻评论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述说,往往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产生共鸣,这种由女性形象引导出来的共鸣和社会宣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以《南方周末》10月11日刊发的评论文章《少年的政治情怀》为例,文中提到广州一位高三女生寄信邀地方领导搭乘公交,用行动影响并改善公交系统及单车道建设。评论者述说的“高三女生”的形象,与当今社会宣扬的“责任”和“义务”的价值观具有共同点。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高三女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形象的代表,而在这次事件中,“高三女生”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印象,表现出新时期的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心系国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形象。舆论“几乎一致认为这是满满的正能量”。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新闻媒体中的体现之一便是舆论引导。因此借助女性形象来进行新闻评论,进而“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三、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与新闻评论的独立、宽容性

1、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与新闻评论的独立品格

在一些新闻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出现并不全部都是正面的,还有许多形象是负面的甚至是能够误导舆论的。这就需要新闻评论者在评论写作中保持独立的品格,拥有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和批判怀疑意识,能够挑选正面的女性形象来进行新闻评论。

在《南方周末》11月7日刊发的评论文章《豪宅和女色的“阔文化”》中,评论者对“女色”进行了述说。“女色”代表的并不是正面的女性形象,这就需要评论者运用其批判意识对其进行解剖,进而达到批判“阔文化”的目的。如果评论者不能在女性形象的评述中保证新闻评论的独立品格,那么就很难达到新闻评论的预期效果,更谈不上获得民众的共鸣和舆论的引导了。

2、新闻评论中的女性形象与新闻评论的宽容胸襟

新闻评论并不是对新闻事件的批评和谩骂,这就要求评论者在评论写作中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宽容的胸襟。如果新闻评论者自身都没有摆正位置,那么写出来的评论肯定也是有失公允的。在新闻评论中,有很多女性形象都有着“双面属性”,新闻评论者要正视这个问题,《南方周末》之前报道的“赵红霞”案件中赵红霞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赵红霞”案件中,有新闻评论体现出了良好的宽容胸襟。针对赵红霞案件审理宣判之后家庭生活几乎被完全破坏的情况,有些新闻评论则发出了“尊重一个母亲”的呐喊,这无疑是对赵红霞本人和其家庭的保护,这种新闻评论,才是人们所需要的。

结语

在新闻评论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成为某种社会价值观的代表。从“最美妈妈”到“最美女教师”,无不反映出女性形象在新闻评论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闻评论者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女性形象来充实自己的新闻评论,那么新闻评论的作用就会更大,舆论引导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运用女性形象,使得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进而与社会价值观融合,成为当今新闻评论的一个新现象,也成为新时期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女性形象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