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熟人对话空间的潜水现象
2014-06-13王苏薇
王苏薇
【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潜水者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宽带中国”战略背景下,手机网络对潜水者的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微信平台的朋友圈作为探讨的出发点。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手机网民用户已达到5亿,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鼓励更多网民出来发言,活跃社交平台,为其他社交网站提供发展借鉴经验,增强手机社交网络的用户粘度,本文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朋友圈 潜水 熟人 对话空间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SNS网站不断兴起,在这些SNS网站上,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线的用户有很多,但是回帖留言的人却寥寥无几。正像张绅震先生所提到的一样“若我们将cyberspace比喻成为一座冰山,那么,现在的研究网际网络现象中,所观察到的使用者行为,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块。”①作为社交网站,主要是依靠人际关系网中熟人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来提升网站的使用率,从而增强用户对社交平台的使用粘度,达到社交网站信息流动量足以吸引用户眼球,让用户对网站产生依附感的目的。所以解决为什么这群庞大的用户群选择了沉默,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便成为当前社交网站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本文之所以选择朋友圈进行探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随着手机网络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手机上网已成为当下网民的主要选择途径,这一块的用户数量已超越了电脑用户。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②其次,笔者认为一个社交网站的用户粘度应该主要是依靠彼此之间具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互沟通形成的。而朋友圈正是基于通讯录和QQ熟人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在网络潜水行为这一块的探讨,还是空白,国外的一些研究虽然早从1999年开始,但一直断断续续,相关研究也很少,并且对潜水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大多都是各抒己见。目前,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对潜水行为的定义,主要是指虚拟社区或网络论坛中只看帖而不发帖或回帖参与讨论的群体。③Preece将潜水者定义为社区论坛中从不发帖或回帖的人④,但这一定义有些过于绝对化,缺乏在时间跨度上的限制,在现代手机使用成为生活必备的时代,针对熟人空间很少有人能做到绝对的不发帖只观望。Ridings在研究潜水者与发帖者的动机和行为时,提出潜水者还应包括很少发帖的参与者。⑤但是这个“少”是如何界定的,潜水者与发帖者有何区别并没有凸显出来,而这一定义随着当今“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手机网上的便捷性和快捷性特点的显现,潜水行为已然不符合这一定义。
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潜水行为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行为特点,不能够绝对化和量化这一定义。根据刘江等作者的观点,目前潜水者大致可以归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消极沉默的潜水者——只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不进行创作和共享;积极活跃的潜水者——直接与创作者通过其他形式私下相互交流、互动;间隙性潜水者——在其行为纵向上时而活跃,时而沉寂;浮出水面的潜水者——由于某种诱导原因开始创作、共享。⑥本文在随后的调查问卷中,继续沿用了这一对潜水者的行为划分,着重探讨了潜水者的潜水原因和心理状态,对以后潜水行为的研究提供数据上的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部分采纳了张绅震先生2004年《失声?无声?——网络贡献者(contributor)与潜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以元智大学为例》调查问卷的内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对研究内容进一步量化,所设计的问卷,共涵盖了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用户使用朋友圈基本状况、用户潜水原因、用户基本资料。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涵盖用户范围,囊括使用朋友圈的不同受众群体,笔者选取了网上随机调查的方式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本次调查的男女比例分别为:43.48%,56.52%。年龄在21-30岁范围的占到总调查的67.39%,说明目前朋友圈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用户阶层。本科以上学历占71.64%,专科以上学历占91.61%,使用朋友圈的用户,高学历成为主要特征。
2、调查结果分析
微博是一个大信息量的社交平台,长尾效应显著,人们可以浏览到自己想看的任何人的信息,而朋友圈则是建立在对方都是微信好友的基础上,否则你根本看不到别人的信息,在这个层面上就要求朋友圈的好友要有较高的互动频率和及时的信息流动量,否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潜水,发信息者少之又少,恶性循环,就会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在本次调查中,每次上朋友圈的频率,1次/天的占到13.04%,2-10次/天的占到了76.09%,11次/天占到了10.87%,由此可见,朋友圈的用户使用粘度还是很高的。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来剖析朋友圈的潜水用户。
(1)个人内在方面。从内在方面来说,使个人使用与满足的需求能够轻易得到满足,朋友圈的好友之间,不需要额外途径例如回复,就能看到其他人分享的全部信息,并可转发,为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了便捷。此外,朋友圈的独特设计,使得其在安全隐私上面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朋友圈在隐私上设置了黑名单、允许陌生人查看照片、黑名单等特权,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朋友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表露的平台,它不像微博用户,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微博名人需要刻意的呈现一种自我给受众,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但是在朋友圈上,具有一定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联系群体,他们对发帖者有所了解,让发帖者自我表露的程度更进一步。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是造成潜水者众多的原因之一,潜水者作为对发帖者的了解人,面对发帖者更多的自我表露,看客的心理更强于其他平台。
潜水者个人因素限制。首先是个性特点,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10%左右的调查者他们习惯于隐藏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喜欢表露自己,不自信、害羞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从现实的看客到网络的看客,潜水者保持了自己一贯的习惯。其次,是个人价值认同,有些潜水者不发表意见的原因是对朋友发的帖子不认同,或持有否定的立场,因担心受到质疑和否定,或者破坏相互间的感情而选择沉默。还有一部分潜水者认为自己在网上的发帖就意味着自己对该帖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或者避免承担指责,潜水者选择了沉默。
(2)社会外在层面。根据调查,让潜水者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帖者的怠慢和不友好态度,总是延迟或者干脆对留言采取不回应的方式,亦或抨击留言者,从而大大抑制了留言者的积极性,使得留言者在经过一段过程后或者对该发帖者或者对整个朋友圈的帖子采取了小心翼翼的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造成潜水的原因是,潜水者觉得发布的信息并不符合回帖的需求。Lampe等则发掘了潜水者因素,即当社区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贡献不是唯一的和必须的,参与者就不会花精力去积极发帖参与讨论,从而导致潜水行为。⑦
(3)经济、知识和技术层面。因为3G网络的流量限制,昂贵的流量费,担心有额外费用的负担,让一些人对发表的帖子采取直接漠视的态度,节约流量。网络自身限制也是一个问题,Mestan基于对学习社区潜水动因的实证研究,发现交互延迟对潜水者的潜水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⑧交互延迟就是指用户长时间不能在服务器上看到自己的帖子内容或给他人的回复。通常认为网民对网络速度的承载能力很低,3S以上的更新速度会直接让有发帖或者留言欲望的用户选择离开。此外,针对一些帖子,潜水者因为知识上的匮乏,不了解帖子内容,再加上自身在使用手机网络时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如打字慢、不知如何发帖留言等因素造成了潜水行为。此外,朋友圈的唯一信息就是熟人的帖子,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没有访客记录,没有签到记录,只是提供了一个单纯的信息浏览和回复平台,长此以往,会抑制用户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趋于沉默,信息的发布量呈现滞后的态势,信息更新速度缓慢,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章中,根据量化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总结出造成潜水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社会和技术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朋友圈的性质,探讨了潜水者的新特点,将对于潜水者的探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在个人方面,笔者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分析,对潜水者的心理变化和态度转变都没有给予更多的研究。在社会层面上,提出了影响因素,但是在促使转变为潜水者的这一路径没有做出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对潜水的探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①张绅震:《失声?无声?——网络贡献者(contributor)与潜水族(Lurker)沉默考量因素初探研究》,360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05/1214/10/1927_44086.shtml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
③⑥刘江、赵宇翔、朱庆华,《网络潜水者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前沿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12(6)
④Preece J,Nonnecke B,Andrews D:The top five reasons for lur-king:Improving community experiences for everyon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2
⑤Ridings C,Gefen D,Arinze B:Psychological barriers: Lurker and poster motivation and behaviour in online communities,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6:181
⑦Lampe C,Wash R,Velasquez A,et al: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online communities,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Computing Systems.New York: ACM,2010:1927
⑧Mestan K:Lurking in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2261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