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负面信息的遏制

2014-06-13苏月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环境

苏月

【摘 要】言论自由是公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和开放,给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然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温床,虚假、偏激、暴力、色情、迷信等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有可能对个人或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网络负面信息的遏制已经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早探讨出相关解决措施,使二者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环境 言论自由 负面信息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人们能够在网上自由表达意见,客观提高了公民言论自由的程度,同时促进了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的民主化进程①。然而,网络自由正在被人滥用,部分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表或传播各类负面信息,虚假新闻、偏激言论、色情暴力信息、迷信观念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难以杜绝,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必须保持社会舆论体系的和谐和稳定,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在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对负面信息进行有效遏制,从而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一、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和我国当前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在促进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提升,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比传统媒体更为自由的平台,民情民意得到更好的传达,有效促进了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实施和国家民主化的进程。

言论自由既是公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公民言论自由的行使程度能够反映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程度,也能反映出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当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事务的执行将拥有巩固的民意基础,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将充分受到民众的监督,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得到更完备的保护。

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大众不免出现心态浮躁、思想混乱的情况。网络具有匿名性、便捷性、交互性等传播特性,因此被部分网民当做宣泄情绪的场所,此外我国网络监管体系还不完备,导致各种虚假、偏激、色情、暴力、迷信等负面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猖獗。

以虚假信息为例,它们的源头主要来自失职的新闻工作者或者故意发布谣言的个别网民或团体,而后者正是虚假信息的主要生产者,这些人或者只是虚荣心强想要博取关注,或是为了牟取商业利益,部分人甚至本意就是要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利益②。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后,我国民众听信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的谣言,盲目抢购囤积碘盐,导致各地超市出现盐荒。2013年,多家网媒纷纷转发一则“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新闻,最后被证实这一行为只是一次商业炒作,此类假新闻愚弄了大众的情感,也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

除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外,近年来虐猫虐狗甚至虐童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部分网媒都走入了黄色新闻的误区,更有一些淫秽网站屡禁不绝,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网络时代信息过剩,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大肆传播,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受影响的网民不满足于现状,在网上发表歇斯底里、偏激愤世的言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负面信息的网络传播难以被有效控制和规范,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在网上滋生蔓延的各类谣言影响了社会秩序,甚至造成人心混乱,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甚至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偏激言论的广泛流传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暴力色情信息腐蚀社会主义道德,导致犯罪分子模仿作案,成长中的青少年人生观尚未成型,辨识力较差,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教唆和煽动,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迷信观念更是封建社会思想的流毒,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负面信息的频繁出现会使人们对社会产生负面印象,对社会大众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大众的行动,“扶起倒地老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例证。数年前这一举动还充满助人为乐的积极色彩,今天讲来却带有些嘲讽和无奈的意味了,负面信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二、网络环境下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遏制负面信息传播的策略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应该重视公众诉求表达平台的建立,倾听民意,及时回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同样,网络负面信息的整治必须及早提上日程。言论自由保护的是人们表达意见的自由,制造和散布负面信息的行为轻则侵犯他人利益,重则侵害社会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要想保障网络言论自由,同时遏制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司法部门明确立法,健全与网络言论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规范网络言论的法律尚未有完备体系,相关法规仍在探索和完善中。政府应该组织法律专家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应的网络言论规制法律,对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条文进行调查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草案的起草和审议过程应注意公开、公正和透明,争取早日建立起专业法律体系,使得在网上发表传播负面信息的行为能够得到法律的约束③。

2、媒体加强自身管理,在做好把关工作的同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客观对待负面报道,寻找正确的报道方式

现在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而走入黄色新闻的误区,热衷于暴力、凶杀、色情事件的报道,甚至直接播出血腥镜头,这样做会加剧负面信息的传播。媒体应该努力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新闻报道,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当然,内容真实的负面报道应该被客观对待,不能将其全面否定。媒体工作者要挖掘负面报道的积极效应。

首先,媒体应对报道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做好把关工作,对报道涉及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确保报道全面客观,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其次,媒体要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报道。新媒体时代,社会的透明度较高,负面报道有助于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警戒公众防范恶性事件,平衡舆论。只要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负面报道时选对角度,真实全面地进行报道,并做好之后的反馈工作,那么负面报道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此外,媒体应该协调正面新闻和负面报道的比例,使二者共同致力于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新闻工作者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应该维护自己的职业操守。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对报道的把关不够严谨,报道内容容易出现错误。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尽职地对待每一篇报道,对于有刺激性的信息要多加审核,不可玩忽职守。更有报道者为了追逐利益故意传播负面信息,这样做不只是对受众的愚弄,也是对新闻从业人员形象的抹黑,还有可能伤害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必须加以严惩。

3、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工作,审核网上信息,治理不良信息的源头

散布不良信息的网络媒体或源头网站应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厉惩罚。此外,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服务商的经营责任,清理整顿网上负面信息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政府必须介入网络信息传播中,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进行适当调控和管理,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网络监管部门应该重视主流网站的影响,对其内容进行政策引导,使舆论规范化。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使得网上有害信息的过滤程序更为便捷高效④,净化网络环境,推进社会和谐,使网络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4、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网民道德约束,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技术手段和法律条文只能对已经出现的负面信息做出规制和处理,传统媒介的监管措施对网络传播是不适用的。有些负面信息甚至能够通过编辑内容而改头换面逃过网络监管部门的技术过滤,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并影响受众。不治已病治未病,想要在源头上杜绝负面信息,还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它不是强加的外力,而是通过教化使网络用户自觉自愿地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道德水平和网络素养,使大家有能力甄别有害信息并抵制负面信息的侵蚀,不传谣、不信谣、不浏览不良网站、不偏信负面信息,从而减弱负面信息的影响力和破坏力⑤。

结语

互联网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能够帮助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进步和推进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网络环境的净化工作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仍在高速发展中,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工作以及负面信息的规制工作都有可能迎来新的变数和挑战。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基本国情出发,找寻最佳工作方案,稳步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遏制负面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谢新洲,《从虚拟走向现实——互联网影响力调查》[N].《光明日报》,2008-7-10

②宋文婷、罗玉霖,《对网络传播虚假事件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2(6):172-173

③刘胤言,《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

④文小森、程乐,《浅谈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387

⑤徐洋,《我国手机媒体负面信息传播与控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言论自由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
浅论公民言论自由的尺度
浅析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及其法律保障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二十世纪初日本报业新闻模式分析
西方又想用“言论自由”忽悠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