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禽流感报道特色分析
2014-06-13肖佳罗峰
肖佳 罗峰
【摘 要】2013年3月底爆发的H7N9禽流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媒之一,《潇湘晨报》在疫情通报后迅速展开全面报道。其关于此事件的报道迅速及时、内容全面,且版面设计和整体策划具有特色优势,但同时存在评论深度不足、新闻来源广度不够和信息求证有漏洞等问题。本文对《潇湘晨报》H7N9禽流感报道特色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提升地方都市报纸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水平。
【关键词】禽流感 都市报纸 特色
2013年3月底我国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以来,已造成多人感染和发病死亡。澳门卫生局表示,截至2014年3月2日下午6时,全国共确诊37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至少84例死亡。①2013年底到2014年初,H7N9禽流感病毒卷土重来,随着疫情的蔓延和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这一事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人们对于“非典”重现的恐慌。湖南省卫生厅官网今年2月28日对外透露,湖南H7N9禽流感病例已达15例。作为湖南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纸媒之一,《潇湘晨报》积极加入对此事件的报道行列。笔者收集了2013.4.1-2013.4.20该报对此事件的报道,并对其报道特色进行分析。
一、及时全面地反映事实
美国危机传播学者凯瑟琳·罗温认为危机传播的功能是双重的。首先要告知危机本身的现状和可能性后果,并告知对于受众可能造成的影响。其次要争取实现受众之间对于危机的良性共识和行动。②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急速发展,及时快速地公开信息有利于减少谣言的滋生,减轻危机给受众带来的恐慌情绪,加速危机的化解。而媒体在危机传播既要及时公开地告知公众最新最快的事实信息,还要积极发挥责任,推动危机的有效解决,发挥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疫情,《潇湘晨报》在第二天就刊登《我国3人感染H7N9禽流感 2人死亡》一文,采用新华社通稿,用半版的篇幅第一时间公布疫情发展情况,反应及时。随后每天都会根据新华社的最新消息更新各地禽流感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患者病情,同时结合本土实际,发布群众关心的湖南本地的疫情发展和监控工作,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
而在报道内容方面,《潇湘晨报》在4.1-4.20这段时间内共有124篇相关报道,为同城纸媒中报道量最大的,反应出其较高的重视程度。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较全面,包括最新的疫情发展动态、疫情防控工作展开情况、疫情防御知识普及等常规内容,还涉及到因疫情影响的股票走势、禽类市场销售、餐饮行业经营以及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其中疫情动态方面相关的报道为26篇,知识科普方面的报道35篇,有关政府防控工作展开的报道31篇,疫情影响的报道22篇,可以看出各部分内容安排比较平衡合理,主要是提供综合服务类信息,为读者和市民做好禽流感防控提供信息服务工作。
二、注重整体策划,突出头版和专版
除了凸显报道广度的全面性,《潇湘晨报》还特别注重头版和专版的整体策划。4.1-4.20期间,《潇湘晨报》推出20个封面导读新闻,除了9号两个封面新闻,19号没有封面新闻,其他都是每日一个封面导读新闻,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其中6日、8日、11日、12日、13日的头版新闻都配有较大篇幅的图片宣传,体现出较大的关注度和适度的热度。头版相关新闻综合了其他媒体和本报的新闻信息,及时更新疫情发展动态,既包括了全国的疫情走势,也关注了湖南本省的疫情工作。
无论从头版导读和图片数量,还是从版面大小,晨报相较同城媒体都有较大优势。这对读者形成了较大的视觉吸引和注意力引导,有助于报道强势的形成和话题的引导,对于晨报聚焦读者视线和形成舆论中心有一定正面影响。
而在专版安排上,《潇湘晨报》注重通过整体策划和图文结合的形式来体现特色。4月3日推出《潇湘晨报》角度三个版,介绍禽流感病毒扩散情况和湖南省应对措施,并配有相应的清明假期温馨提示。18日推出两个版的晨报角度,主要围绕局长带头吃鸡的热点事件进行系列报道。从4日至16日每日推出特别报道专版,介绍疫情最新情况和本省防护措施等内容。《潇湘晨报》通过提供大量有关疫情的信息内容,形成较大影响的规模效应,成为同城媒体中最大的疫情信息供应站。
三、彰显视觉效果的版面设计
随着媒体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受众处在一个信息空前丰富庞杂的环境中,他们只能从参差不齐的信息洪流中选择一部分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这就要求纸媒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可读性,在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恰当地通过各种版面设计手段吸引读者眼球。
从视觉效果看,4月3日《潇湘晨报》开始了对H7N9报道的专版策划,无论是晨报角度还是特别报道的版面,都出现了独特的H7N9标志符号,在随后每期的特别报道中一直沿用此标志,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而较大篇幅的版面安排和大量图片的运用,能有效缓解读者视觉疲劳。标题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眼睛,《潇湘晨报》在标题制作上讲究精简,强调可读性,增强了视觉新引力。其标题精短,形式以一行题居多,一般都控制在十五个字以内。标题还注重对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尤其是问号的使用更是频繁。4月18日A10晨报角度专版7篇报道中,其中4篇使用了“什么”一词结尾,给读者造成悬念。
此外,图片和图表是用以说明问题的辅助性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是报纸的重要工具。在这阶段禽流感报道过程中,《潇湘晨报》使用不同的图片图表48个,配图报道约占总报道量的35%,图文配合较紧密。其中自摄自制图片34张,超过图片总量的半数,其他版面图片包括新闻照片、自绘图片、示意图以及漫画等,通过多种视觉手段配合文字报道,形式多样。图文结合的形式丰富了报道内容,又缓解了读者视觉疲劳,提升了报纸的可读性。
四、报道中的不足之处
1、新闻与评论配合但深度不足
除了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潇湘晨报》还注重新闻评论的宣传引导作用。4月3日,其发表社评《非典十年,我们的防控禽流感答卷》,结合十年前的非典来谈抗击禽流感。4月8日的《免费救治应当成为疫情防治的惯例》,针对禽流感患者治疗费用应由谁来承担进行评论。4月12日,《既不要闻鸡色变也不用带头吃鸡》一文,针对活禽养殖业严重受挫的现状来点评。每隔四至五天发表一篇评论配合新闻信息宣传,有恰当的时间间隔,既满足了读者信息需求,又给予了恰当的舆论引导,形成了良好的呼应配合效果。3篇评论均设置在A2版的湘江评论,同时都以社论形式刊发,占领言论制高点。其中在报道最集中的4月8日至12日期间刊发了两篇评论,与这一时期大量的新闻信息配合,形成较好的信息强势和舆论引导配合。
124篇报道中,主要的报道都是以消息为主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事实性信息和参考性知识,3篇评论在报道总量中占的比重极小,造成消息“一支独大”,评论“屈指可数”的局面。且3篇都出自本报评论员周东飞一人之手,既没有其他记者的评论,也没有收集市民和网民意见,导致观点和角度的多元性方面存在缺陷。可以看出,《潇湘晨报》作为一份都市报纸,有信息发布方面的优势,但是无论是评论数量还是观点的多元与深度,都暴露出其在评论版块建设方面的不足。
2、消息渠道单一化
《潇湘晨报》采取内部人员自采和吸收外媒新闻稿相结合的方式,扩展新闻来源,丰富报道内容。有关此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有64篇外稿,57篇自采新闻稿。外稿数量超过自采稿件数量的格局,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自采能力的不足。《潇湘晨报》“影响湖南”的口号和自身地方传媒的性质决定其自身定位,应当适度转换报道角度,加大自采力度,多报道读者热切关心且利益相关的内容。
外稿也面临来源单一的困扰,在64篇外稿中标注有据新华社字样的稿件达到56篇。其中部分稿件综合了新华社、央视、《法制晚报》、《上海商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外来媒体的信息,介绍疫情在全国的动态和防控工作情况,但大多数稿件都只标注新华社这一个新闻来源。虽然新华社作为权威媒体发布信息全面且及时,但过于单一的新闻来源还是削弱了报道的丰富性,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造成和其他媒体新闻报道的同质化。
自采稿件同样面临单一化的问题,关于此次禽流感报道的自采工作主要由记者刘少龙负责。这是大多数都市报纸的记者分工模式,报社内很多记者都有大致负责的版块,这有利于记者积累经验和资源,把握所负责版块的最新动态,这是专业化分工的一个必然趋势。观察所有自采报道和综合性外稿,有记者刘少龙署名的稿件有29篇,超过了报社自采稿件的半数,尤其是事件初期几乎成就了刘少龙一人报道的局面。由一个或者极少数记者担负专题报道工作,显示出报社前期对于此事件报道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给读者造成晨报人才匮乏的印象。
3、求证环节漏洞
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其接近性、重要性和相关性程度高,这使得对此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潇湘晨报》采取专家解疑和辟谣的方式进行报道。而此类报道中,多次见到湖南省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专家刘富强的名字。无论是疫情发展情况,湖南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还是患者的感染来源疫情传染机制解释,刘富强教授都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气温升高有助防范H7N9”等禽流防疫知识的介绍,记者多次采访刘富强教授,一般采用原文摘引的方式进行报道,没有针对其消息源的官方求证,也没有进行深入调研。采访报道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刘富强教授一家之言,很少有其他专家和相关机构对于疫情防控的解答,缺乏科学性。
综上所述,《潇湘晨报》在此次H7N9禽流感的报道中发挥其都市报的传统优势,有借鉴意义,但其也暴露出的深度挖掘不够、科学性欠缺等弊端。地方都市类报纸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改进之路,还需要更多有力的探索以及更长时间的效果检验。□
参考文献
①《全国共确诊37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EB].中国日报网,2014-03-03,http://sp.chinadaily.com.cn/ningxiasp/20140303/407824.html
②Rowan,K.E.(1991),Goals,obst-acles,and strategies in risk communication: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bout ri-sks[J].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300-329
(作者:均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