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引导的新语境:电视权力的匿名化

2014-06-13乔新玉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电视福柯意识形态

乔新玉

【摘 要】作为行政管制力量放松、回归市场规律的结果,我国电视的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现象突出。电视,作为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向来是权力角逐的舞台,这些权力包括意识形态、商业资本权力和社会风尚等等。本文认为,在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的背后,是电视权力的强化和匿名化,而非弱化。故而,对于电视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电视 权力 福柯 匿名化 意识形态

作为电视行政管制力量放松、市场规律回归的必然逻辑伴随物,电视权力趋向于匿名化。这对电视节目甚至电视生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公司、家庭,任何层级的社会系统都包含着权力运行的“魅影”。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既是各种社会力量角逐的平台,也是反映世间百态的表象系统。

一、福柯的权力观

福柯:“我觉得,把权力看做主要是进行压抑的消极机制;把权力的主要功能看作是保护、保持或再生产生产关系,既是一个方法的也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认为权力相对于力量的游戏,是某种处于上层建筑层次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认为它主要与无知的效果相联系,总之,这也是一个错误。”①作为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福柯对于权力的观念深刻影响欧美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是后现代主义的灵魂导师之一。福柯的权力观念开启了现代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境界,按照他的理解,权力是隐藏在很多社会机制、人类行为背后的重要原因。

福柯认为权力的主要功能不是通过强迫来保证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是通过构建幻景,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实现权力本身的再生产。例如,一般观念认为强迫他人劳动是权力的体现,实际上,在福柯看来,让人们愿意、乐意工作才是权力更主要的体现之一,即权力自身的再生产。现代流水线、办公室环境的工作,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求,只是工业革命后,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借助政府规制而建立起来的劳动愿景。借此,人们成为权力的工具,并以其自身为媒介实现权力的再生产。所以,福柯关注权力的隐性存在状态,而非显性的存在状态。以国民健康为例,福柯认为背后隐藏着现代国家保持生产运转的需要,所以才被大力提倡。这就是刷牙、洗澡背后的权力关系。同理,当一些观众抱怨电视,认为电视教坏了“小孩”的时候,这种抱怨背后也反映了人们对电视权力的一种默认。

当下,电视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从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特点的“喉舌”,走向轻松化、娱乐化、接地气的“多屏之一”。多屏互动时代,电视只是受众生活中众多的屏幕之一,而且是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到目前为止,相对较弱的一块。这正是电视走向轻松化、娱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则是我国对于广播电视行政管理的改革,以及其所带来的广播电视市场规律的回归。如果电视权力的确在经历着匿名化的变迁,那么对于电视所传播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就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二、电视的权力体系

近年来,电视的娱乐化、低俗化常常招致批评,有舆论认为电视正在滑向“玩物丧志”的深渊。实际上,电视总是与一定的权力系统相关联,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只是,在与新媒体争夺年轻受众的大战中,电视的权力正在从前台走向后场。那华丽的娱乐面具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权力关系。电视受到政治利益、资本运行和社会风尚的强烈影响,是它们三者力量角逐的竞技场。

电视与意识形态密切的关联是其受到政治力量青睐的重要原因。意识形态(Ideology),英文原意为思想、观念的科学,指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政治层面、思想层面和话语权层面。意识形态一词,在我国,通常指涉的是其政治层面,即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的集合。电视受众广泛,在观念传达和思想表述方面不只是“润物细无声”,而且是在视听符号的盛宴中,让观众身心愉悦。在我国,付费电视在推行多年之后,仍然面临着一些市场阻碍。总体而言,电视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的传播载体。既是如此,那么电视的叙事便往往是模式化、类型化的,以便在快捷的讲述中,迅速完成沟通,达成理解。这导致电视在意识形态的表述、说服方面极为高效。

电视受到商业资本运行的干预。世界上大部分电视频道、电视台,都需要考虑其商业利益,如节目制作、购买与推广,广告时段的销售,或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即使是公营媒体的典范的BBC,也并未完全摒弃商业力量的干预,它也需要考虑到相关节目的销售问题。所以,广告并不是影响电视的唯一资本渠道,无论是公营、私营还是国营媒体,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商业资本的影响下,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对于电视台、电视频道而言,影响其的商业资本主要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两种,前者指来自于电视台、电视频道之外的商业利益的资本,后者指来自于电视台、电视频道本身的商业利益的资本。内部商业利益,还应当包含节目制作人员的相关利益,毕竟团队的商业利益和形象构建,总是要通过节目制作人员来实现的。

电视会逐渐影响社会风尚,但是社会风尚始终影响着电视。社会风尚指的是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推崇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或流行时尚。曾几何时,电视给人的形象是正襟危坐、面孔板正的。如今,它却是生动形象、甚至歌舞升平的。近年来,对于电视“低俗化”的抱怨时时见诸网络。2013年7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示将控制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数量,以保证电视节目的丰富和多样化。此条新闻在门户网站上受到了诸多网友的支持。从社会对电视节目的抱怨中,我们可以反证出这样的观点:社会风尚是影响电视的重要力量。舆情反弹恰恰证明了社会对电视是有期待的。

三、节目的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电视权力的匿名化

电视权力在我国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正在借由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的旗帜,从显性走向隐性。

商业化使得电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色彩貌似有所削弱,实则不然。无论是电视剧场冠名还是综艺节目赞助,一些电视频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赚的盆满钵满,而另外一些相对弱势的频道则立志图强,不甘屈居人后。每年11月,央视等一线卫视的广告招标会都会吸引众多眼球,成为电视商业化在荧屏外的表象盛宴。在电视种种商业化痕迹的背后,意识形态牢牢地构成电视符号的内核。提出“文化霸权”概念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认为,国家政权的稳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国家机器和社会共识。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国家机器是硬件,社会共识是软件。在传统社会,社会共识依靠宗教、道德观念、说教来形成;在电子传播时代之后,则依靠大众传媒来形成。人们时常提到的代沟一词,反映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其价值形成期,所遭遇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差异。今天,70后、80后、90后、00后的各种价值观、审美差异,正是反映了人们在价值形成期受到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差异。党和国家正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在教科书上的变迁并不显著,那么80后和90后的价值观差异到底是从何处习得呢?笔者认为是来自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在未来,还要加上新媒体。

电视通过迎合观众,强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娱乐化和民生化,看似是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和实践社会责任的自然结果,实则是电视权力匿名化的表征。随着企业化管理理念的深入和收视率竞争的加剧,电视权力借助民生化新闻和草根选秀的浪潮正在从显性状态走向隐性状态。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在迎合主流观众价值观、审美观方面不遗余力,希望以此争夺受众注意力。故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本质便是电视对观众的迎合。这样,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在巩固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就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弱化。但是,为什么与娱乐化伴生的低俗化现象会受到人们的非议呢?娱乐化迎合的是年轻受众,目的是与新媒体争夺观众注意力。对于那些在价值成长期习惯严肃电视的观众而言,电视的娱乐化与低俗化有时无疑是雌雄难辨的。民生化的新闻节目、服务类节目、竞技类节目逐年增多,如《新闻联播》《职来职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民生化是拉近电视节目与受众距离,是电视台接地气的表征,它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巩固了受众固有的观念。故而,电视的娱乐化、民生化不是消解着电视权力,而是使得电视权力以隐身的状态得到了强化。

电视权力的匿名化是我国改革推进的必然产物。电视的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使人们误以为电视正在流于“玩物”,忽略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如一的重要作用。随着电视权力匿名化现象的蔓延,新闻节目的内容和编排似乎是由新闻事件本身决定的,综艺节目似乎是由受众、导师决定的。这些都是电视表象系统的幻象,编导、编辑、记者、制片人、广告商才是电视内容的直接操控者,而在这种种操控的背后则是意识形态的力量。电视权力的匿名化是媒介事实,也是意识形态引导的新语境。□

参考文献

①[法]米歇尔·福柯 著,乾翰 译:《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电视福柯意识形态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