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范生“降级”
2014-06-13邹建锋
邹建锋
在唱衰声中,浙江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吗?这一“中国模范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江浙赛马,浙江究竟输在哪里?浙江经济能否实现“破茧化蝶”?
4月23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公开回应唱衰浙江现象。李强承认最近几年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有所放缓,但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水平的提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其增长速度必然呈下降趋势,浙江也不例外。他希望人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在较长的时空去观察一个地方的发展。
就在李强表态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华社记者和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浙江变速度领跑为质量领先》一文,为浙江经济正名。报道称“不计代价追速度”的粗放发展模式在浙江已成为过去,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破茧化蝶”。
浙江经济已经实现“破茧化蝶”了吗?这一“中国模范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我们将邀请官产学研人士就此展开讨论,分析浙江地方经济的演化理路,澄清当下诸多模糊认知。毫无疑问,无论浙江发生了什么,它都具有极其宝贵的样本价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江浙”从来都是中国东南沿海富庶之地的代名词。由于地理相连、人文习俗相近(特别是苏南和浙北),浙江和江苏之间存在天然的地缘、人缘纽带和密切的经济往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江苏两省又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以各自的特色引发广泛的关注。“温台模式”和“苏南模式”一度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代表。
在改革开放的前25年左右,浙江一直风头甚健,一度有赶超江苏之势。但是随着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势头放缓,GDP总量超越江苏的梦想基本破灭。而江苏则在GDP总量上超越山东成为全国第二,并出现了直逼广东成为全国老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浙江曾多年领先于江苏的人均GDP也被反超。
有人说“江苏已经不再以浙江为对手”,这似乎也宣告了浙江的“降级”。
破灭的“浙江超江苏”之梦
2004年之前,浙江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江苏。国资委研究中心原研究员、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刘奇洪教授曾在2004年不无担忧地预测:2001年浙江GDP是江苏的71%,2002年为72%,2003年为74%,这说明由于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总量上浙江与江苏的差距在显著缩小。按此测算,浙江在经济总量上有望在2008年赶上或者超过江苏。
刘奇洪经过对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经济发展模式与江苏并无二致:杭嘉湖经济发展模式与苏锡常经济发展模式雷同,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特色,温州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北“耿车模式”雷同,以家庭作坊见长。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之路出现了分歧: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到整个浙江,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到整个江苏,包括整个苏北。结果到了1999年浙江农村经济全面超过江苏。
而浙江各级政府的“无为而治”,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顺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战略上把握了新的制高点。例如,浙西南是浙江丘陵、山地分布区,历史上经济落后,发展经济的条件也远不如浙北和苏南,但政府通过培育义乌小商品市场,由市场造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果,义乌在1996年就成为了浙江人均GDP最高的县市。其他城市,如温州、绍兴等,也通过培育专业市场,进而培育竞争优势产业,使得浙江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是浙江的势头未能如愿保持,2004年之后,浙江锋芒受挫,而江苏则在出现短暂回落和盘整之后,近年来又拉出了一条“阳线”。
一个新的变化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浙江和江苏两省的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浙江、江苏的人均GDP分别为44335元和44232元,浙江仅领先103元(《中国统计年鉴》则显示:2009年浙江和江苏人均GDP分别为44641元和44744元,江苏超过浙江103元);2010年这组数据变成了51711元和52840元,江苏反超浙江1129元!浙江人均GDP在全国保持了15年左右的第四名之后,终于无可奈何地拱手相让!
甩开浙江,江苏直追广东
2009年对于江苏经济在全国的排名而言实现了两大突破,其一是人均GDP超越浙江(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口径),其二是GDP总量超越山东成为全国第二。
在很长一个时期,江苏GDP总量居于广东和山东之后位列全国第三。2009年的江苏省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省实现GDP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2009年的山东省统计公报则显示,当年该省实现GDP338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江苏的总量比山东领先255.9亿元。
2012年,江苏、山东均迈入“5万亿俱乐部”行列,GDP分别达到54058.2亿元和50013.2444元,江苏的领先优势扩大到4044.96亿元。
与此同时,江苏与广东的GDP总量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分析人士认为,在江苏、广东两省GDP总量均超5万亿元的情况下,3000亿元的总量差距对于两省而言已经不明显。而近年来广东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如果江苏保持增速领先的势头,很可能在“十二五”末超越广东成为全国GDP最大的省份。
江浙赛马。浙江输在哪里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不无自豪地写道:2012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第4年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元,占GDP的2.3%,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按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步调递增,去年为43.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5.6%提高到了37%……转型发展,让江苏GDP“含金量”不断提升。
那么,江浙赛马,浙江究竟输在哪里?endprint
民营经济
长期以来,人们在比较浙江和江苏经济发展的时候,浙江以民营经济见长,江苏以国企、外企见长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笔者搜集各方面的数据却遗憾地发现:江苏在民营经济总量、民企规模等多方面远在浙江之上。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江苏省工商私营企业达131.3万户,比上年增长9.6%,注册资本42307.0亿元,增长16.9%;个体户352.8万户。
浙江省工商局在2012年底发布的“民企生存指数”则披露: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50万户,其中民营企业78万户、个体工商户255万户,民营企业总量同比增加8%。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由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
自1998年,全国工商联开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以来,浙江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并在2006年创下203家的最高纪录,几乎是广东、江苏、山东三个经济强省的总和。
但是2006年以后,浙江虽然在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上继续保持数量领跑,但优势逐渐减弱。2007年至2013年浙江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数量分别为174家、185家、180家、171家、144家、142家、139家。
而江苏除了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二名之外,入围企业的销售规模明显超过浙江。“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尽管浙江入围企业数量明显多于江苏的93家,但是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江苏占24家,2012年销售总额达到14263亿元;浙江则占22家,2012年销售总额为9916亿元。在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江苏夺得三席,分别是苏宁电器(销售额2327亿元,排名第一)、沙钢集团(销售额2180亿元,排名第四)、雨润控股(销售额1062亿元,排名第八);浙江则仅占一席,为吉利控股(销售额1549亿元,排名第六)。
江苏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销售规模超过浙江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在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上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为19082.46亿元,占500强营业总收入的27.32%;上榜企业资产总额达13454亿元,占500强资产总额的22.87%,这两项指标的绝对值和占比,均为全国第一。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快,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下降最多,总体呈现高端化、重型化趋势。浙江省民企目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偏“轻”,在营业收入增长上与采矿业等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些资本运作频繁的产业不可同日而语。
城市集聚
与江苏多大企业、浙江多中小企业相对应,两省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江苏多大中城市、浙江多中小城市的格局。
研究人士将浙江与江苏在城市经济方面的差距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大城市差距。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江苏12个,浙江5个。2010年,浙江11个地级市,400万人以上的城市1个,200万~400万人的城市1个,100万~200万人的城市3个,50万~100万人的城市5个,20万一50万人的城市1个。江苏13个地级市,400万人以上的城市1个,200万~400万人的城市6个,100万~200万人的城市5个,50万~100万人的城市1个。
二是市区GDP差距。浙江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2009年两市市区GDP占全省中心城市市区GDP比重为59%,其余9市市区占比仅为41%。江苏城市经济相对均衡,南京、苏州两市市区GDP占全省中心城市市区GDP比重为40%,其余11市市区占比为60%。
三是城市竞争力差距。2009年全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中,江苏有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扬州6市,而浙江仅有杭州、宁波、温州3市。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常有机会与一些江苏同行交流。听到较多的客气话是:在很多国际一线品牌的中国市场布局中,杭州一般都被列为“一线城市”,但是南京经常被列为“二线城市”。
笔者笑道,如果比房价,浙江的杭州、温州、宁波,乃至绍兴、丽水在江苏都可以算“一线城市”。问题在于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是以经济规模等硬指标为基础、以投资环境等软实力为核心的。与江苏相比,浙江众多城市在硬指标方面已经明显逊色。
201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成都、广州、苏州、重庆、杭州、无锡名列新型城市化榜单前十。
发展后劲
在工业化尚未完全结束之前,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有效投资。研究显示: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腾飞”期间都保持了30%以上的投资率。其中,日本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间从26%增加至41%,韩国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91年达到39%的高峰值。即使作为先发国家的美国经济,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也同样依赖于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浙江、江苏两省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比较2001年以来两省的投资情况可以发现,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江苏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2003年,浙江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江苏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江苏的92.71%。
2012年,浙江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江苏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 17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江苏的53.92%。
2012年11月23日,知名学者、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王婴在一个论坛上也不无忧虑地讲道:“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核心指标是工业投资。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来看,从2002年到2005年,浙江连续超过江苏。2006年时,江苏才反超浙江,当年的差距是江苏比浙江仅仅多了185.2亿元。经过5年的持续发力,到2011年,江苏的工业投资相比浙江多出了8561亿元,是2006年差距数的46倍多。同样是在2011年,江苏工业投资中的制造业投资,达到13081亿元,与浙江省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4290亿元相比,仅仅少了1209亿元。这就意味着江苏仅仅在制造业上的投资,就相当于浙江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91.53%。”
她强调:“苏浙两省的投资强度差距,清晰可见。至此,我们看到浙江的‘小狗经济还只是‘小狗,但江苏省原来脱胎于乡镇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却培育出了规模经济。”
(据《投资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