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论与小学德育教育

2014-06-13

文教资料 2014年7期
关键词:性恶论善者性善论

叶 欣

(胶州市李哥庄小学,山东 胶州 266300)

人性论与小学德育教育

叶 欣

(胶州市李哥庄小学,山东 胶州 266300)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本性为善,则弘扬内在的善性,修身养性。本性为恶,则修己之恶以向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小学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人就开始关注人性问题,中国先哲对人性论的讨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墨子主张人的本性受后天影响: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①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频繁,人们开始思索人类的本性问题,故孟子提出性善论,导人向善;荀子提出性恶论,导恶向善。虽一个主张性善论,一个主张性恶论,但殊途同归。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②

孟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本性善的内在因缘在于人有恻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③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善恶、羞耻、辞让、是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则人之性善为内心所固有。

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对此反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④。

荀子反驳孟子性善论的同时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⑤

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故生而好利,为求利益,生杀抢夺。人生而欲满足六官之欲,美味、美色等,所以要以礼节制、引导。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⑥。

荀子抓住了人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故以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使人导向善性。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一主内一主外,都志在导人为善。

孟子主张性善,故为学则在己;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⑦

浩然之气,即弘扬内心的德行与善性。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信的修为,不是通过外在学习得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得到的。故德育教育要重内在本性的弘扬,发掘人内心中善的因素。

荀子主张性恶论,故学之外,通过外在的学习,来修身。所以荀子主张学之于师,通过学习来导恶向善,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来规范自己。

学习要宗师,故“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学习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导向不同的德育教育,固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讲人性本善,故小学德育教育,坚持学生本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专门性德育教育。荀子讲性恶论,故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模范人物的模范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教育即生活,道德教育应该走向社会、走出课堂。在朋友的交往中修养自我,在家庭生活中感受爱的温暖,在社会生活中熏陶自己。现代网络技术普及,网络在道德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手机的广泛应用,公益广告的宣传,公益电影的免费放映,网络电视的价值导向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的宣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小学德育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进行课程的设置,组织课堂活动。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既要加强老师引导,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就必须致力于德育教育。这要求学校体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把理解人、爱护人、重视人、尊重人、提升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德育教育需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加以引导。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注释:

①方勇.墨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②③⑦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④⑤⑥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猜你喜欢

性恶论善者性善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启示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论语》节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