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没得写”的办法

2014-06-13郗晓波

中学生 2014年36期
关键词:一箩筐张伟唱歌

◎郗晓波

如果要问同学们写作文时最愁什么,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可能是:想不出可写的东西。是啊,展开作文本,半天憋不出一句话,那能不愁吗?

那么,有没有能帮我们想出东西的好办法呢?有!现在我就教给你一个办法:以一引二法。

以一引二法,也可以叫做“凑三法”。这种方法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1+2=3”这样一个算式。事实上,它与这个算式有相似之处。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例子来讲—

有一天,一个叫张剑威的同学对我说,他们老师给出了一个题目叫《烦恼一箩筐》,他在教室里坐了一节课的时间,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

我问他:“你莫非连一点也想不出来?”

他说:“想出两句,都划去了。”

我问:“你想出两句什么话?”

他说:“先想出一句‘我有好多烦恼’,可又说不出有多少烦恼,只好划去了;又想出一句‘每个人都有烦恼’,还是写不下去,又划去了。”

我说:“你想出的这两句都是很笼统的话,这说明你没真正懂得构思。假如让我写这个题目,首先我会这样想:这是一个‘倒苦水’的题目。既然是倒苦水,那就应该是倒自己的苦水。因为我们不清楚别人有什么苦水,也不方便为别人倒苦水。接下来我再想:自己有多少苦水可倒呢?好像不是很多。那么,我就先想出一点,然后顺着思路再想两点。只要想出三点,就可以说是‘一箩筐’了,这篇作文也就有了。—这就是构思过程。”

他问:“那么我也应该先想出一件烦恼事?”

我说:“对,先想一件。你现在就想。”

他想了一下说:“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就是一件烦恼事。”

我说:“好,只要想出这一件,就好办了。你接着往下想,再想两件类似的事情。”

他想了想说:“到补课班学习是一件,做妈妈买的那些题是一件。”

我说:“好,有了这三件事,一篇作文的内容就够了。你一开头就写:‘我看到这个题目,无数烦恼就涌上了心头,不要说一箩筐了,就是用五只箩筐也装不下。’然后就写这三件事。写每一件事都要把‘烦恼’二字点出来。”

他很快就写出了下面这篇作文:

烦恼一箩筐

看到这个题目,无数烦恼就涌上了心头,不要说一箩筐了,就是用五只箩筐也装不下。

双休日,本该好好地玩一玩,结果被家长逼着去上某某补课班、某某加强班、某某提高班、某某突破班……这班那班,我已记不清自己到底上过多少个班,总之是上完一个班再上一个班。上得我晕头转向,吃饭不香,就连做梦也是在某某班上。你说烦恼不烦恼!

每天放学后,本该好好地放松一下,结果,这作业那作业都是一大堆。做完这一堆,再做那一堆,总之是一堆一堆又一堆。写得我腰酸背疼手腕痛,眼前的字越变越小,眼镜的度数越来越大,就连吃饭也想着还有几堆作业没写完。你说烦恼不烦恼!

好不容易有了点时间,拿起自己喜欢的杂志,还没有读几行字,妈妈就走过来了:“你就爱看这些没用的书!”说着,从我手里把杂志抽走,拿来一摞“有用”的书:《某某金考卷》《某某试题汇编》《某某练习王》《某某模拟卷》……这个“王”,那个“卷”,做完这页写那页,翻完这本看那本。写得两眼流泪也得写,看得头脑发涨也得看。你说烦恼不烦恼!好了,这已经足够一箩筐了,就此打住吧!

你看,这是多好的一篇作文!

我指导他写这篇作文用的就是以一引二法:我先让他想一件烦恼事,然后再让他想两件。凑够了三件,就不必再往下想了,因为这已经是一篇内容充实的作文了。

为什么要凑够三件,凑两件不行吗?我们知道,“三”在汉语中有“多”的意思,如“三番五次” “三天两头”“三姑六婆”中的“三”,都是“多”的意思。我们凑够了三件,就会让人觉得很多了。如果只写两件,就显得有点单薄。

另外,“三”还可以给人一种“立得住”的感觉。如我们见过的三脚架,放在什么地方都很稳。我们写出三点,一篇文章也就立住了。

以一引二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就是:先写出一件事,然后再凑两件事。

为什么要先想出一件事,而不一遍想三件事呢?道理很简单:是为了借助我们的联想能力。联想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它的特点就是能用一件事从脑子里“钩”出另外的事。比如让你说出几种表现大自然美的事物,你可能一时想不出来。如果我先说一句“飞翔的鸟很美”,你一下子就会想到:奔跑的鹿很美,游动的鱼很美,盛开的花很美……

“飞翔的鸟很美”这句话就好像一个钩子,有了这个钩子,你的联想能力就立刻开始发挥作用了,就可以“钩”出另外的事物了。

用以一引二法写作文,主要就是根据这个道理:靠联想往外“钩”东西。

凡看到题目中有“多”,或有表示“多”和“多个”的词语出现,一般都可以用以一引二法来写。

比如下面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我有好多爱》,这个题目中有“好多”两个字,作者就用了以一引二法:

我有好多爱

你们要是问我有多少种爱,我的答案是有好多:爱说、爱笑、爱玩、爱唱歌、爱跳舞……总之是多了去了。

爱说爱笑我就不说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说起爱玩,我还有个特点,就是爱和男生玩,因为男生不爱赌气不爱哭,和他们玩,我觉得非常痛快。

因为爱唱歌,所以电视里一唱歌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学。我的嗓子也不错,随便哼几句,人们都说挺好听。有一次我正忘乎所以地唱着,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隔壁的老太太。我以为影响了人家,正要说对不起,结果老太太先向我说了声对不起。她说:“我正偷听你唱歌呢,没想到把门铃摁响了。你唱得真好听!”

我对跳舞的爱超过了唱歌。听姥姥说,我半岁时一听见音乐就手舞足蹈。人们一让我跳舞,我就转转手蹬蹬脚。后来更是越来越爱了,蒙古舞、傣族舞、街舞我都爱。特别是街舞,那音乐一响,简直让人控制不住。

我还爱演小品,爱弹琴、爱……好多好多。我就是一个有好多爱的人。

在这篇作文中,作者尽管说自己的爱“多了去了”,但具体写出来的只有三种:爱玩、爱唱歌、爱跳舞。

再比如下面这篇作文的题目是《说说我的这些小伙伴》,这个题目中有“这些”二字,“这些”就表示“多个”,作者也用了以一引二法:

说说我的这些小伙伴

嗨,你们想不想了解我的这些小伙伴呀?如果想了解,就快来看我的作文吧。

“歌唱家”陈俊霏

只要听到有歌声从我们教室里传出,那不用问,肯定是我们班的“歌唱家”陈俊霏在表演。陈俊霏似乎全身都是音乐细胞,无论什么歌,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唱出来还真有点歌唱家的味道。

陈俊霏唱歌可不是像一般同学那样坐在那里哼哼几句,而是一定要像歌星那样在“舞台”上表演的。讲台一般就是他的“舞台”。有一天中午,他在讲台上扭着屁股唱得连上课铃声都没有听到,老师已走进教室了,他还在唱。看到同学们都在笑,他才一转头看见了老师,叫了一声:“我的妈呀!”急急忙忙跑回座位上。

载歌载舞是陈俊霏的拿手好戏,兴致来时,一会儿跳到桌子上唱,一会儿跳到凳子上唱,有时还拿尺子和铅笔当小提琴,来一段“音乐伴奏”,同学们常被他逗得眼泪都笑出来了。

“捣蛋鬼”相悠然

说起相悠然,那可是个令人头疼的主儿。刚上学时他就是个捣蛋鬼,到现在仍然是。

一次上课时,他趁我不注意,把我的书扔在了地上,然后装模作样地说:“咦,谁的书掉在了地上?”我转头一看,那不是我的书吗?我一猜就知道是相悠然干的,非常生气,伸手去打他。而他装出很无辜的样子,害得我被老师罚站,他却得意地不时回头冲我做鬼脸。

还有一次,刚刚下过雨,相悠然捉了一把蜗牛往女生的头上放,吓得女生们哇哇大叫,到处跑。这次,他的运气不好,被老师看见了,拉他到办公室,赏了他一顿“熏鸡”吃,我们都拍手称快。

“熏倒牛”张伟

你看见“熏倒牛”这三个字,一定会觉得奇怪吧?怎么给人家张伟起了这样一个绰号呢?别急,听我慢慢和你说。

张伟可能是班里人人都“怕”的人,怕他什么呢?怕他的脏。他有多脏不好形容,反正是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同桌。同学们不叫他张伟,而是叫他脏伟。老师给我们调座位的时候,女生们都站到离他很远的地方,生怕发生什么“不幸”。

不光是同学们“怕”他,老师也怕。一次,他拿着作业本交给老师,老师不由得后退了一步,说:“你看看你的作业本,像一堆烂狗肉;再闻闻你身上的味道,能熏倒一头牛。我看你洗了澡再进教室吧,别把同学们都熏得晕过去。”从此,他就有了“熏倒牛”这个绰号。

不过,张伟并不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心地善良不说,还有让人佩服的地方:他平时学习似乎不怎么好,有时考试却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怕”他,但不讨厌他。

你们看,我的这些小伙伴是不是很有趣、很搞笑呀?他们长大后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不妨猜猜看。我觉得陈俊霏定会成为真正的歌唱家;相悠然嘛,可能要当个司法局局长什么的;张伟是不是可以当个卫生部长呢?别笑,那还说不定呢!

这篇作文的作者叫傅梓薇,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用以一引二法写出了三位具有不同特点的小伙伴。写出了三位,也就等于写出了“这些”。

猜你喜欢

一箩筐张伟唱歌
爆笑一箩筐
遇见他们在唱歌
新闻一箩筐
新闻一箩筐
昨天 今天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艺术百家:张伟 何是雯
看得到的转变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