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4-06-12张庆红
张庆红
摘要: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加强国内高等院校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需要。在分析抽样调查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抽样调查;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2802
1抽样调查课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的重要性
抽样调查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应开设10门主干课程中就有应用抽样技术,由此可见该课程在统计学科中的地位。各高校在具体的课程名称有诸如《抽样调查的原理与方法》、《抽样调查原理与应用》等不同称呼,但课程的核心内容一直未变。
抽样调查是专门讨论调查技术原理的课程。目前,国内在社情民意、市场行为、消费者心理、满意度研究、以及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抽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研究与预测的需求越来越多。抽样调查在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凸显了抽样调查方法普及的重要性。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是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需要。
2抽样调查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抽样调查在我国的迅速推广,抽样调查成为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国内各财经类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建设各具特色。从课程性质来说,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开设;从学分设置来看,从2学分到4学分不等,总学分在36至72学时之间,涉及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教材来看,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抽样调查课程选用的教材以国内教材为主,比较流行的有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编著的《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1998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属国家统计局规划教材)、金勇进、蒋妍、李序颖编著的《抽样技术》(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谢邦昌编著的《抽样调查的理论及应用方法》(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等,这些教材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按照概率抽样的组织方式安排,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系统抽样等。随着抽样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近年来,市场上陆续出版了一些新的抽样调查教材和参考书,有些教材内容还涉及了一些抽样调查的国际前沿知识,这使得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3对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授课内容的重点是一般是各种抽样调查方法理论公式推导以及相应的例题计算,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内容抽象难懂,理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费劲,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懂老师讲些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掌握多少,以至于一学期结束,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将抽样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特点调整和改革该课程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抽样调查教学工作,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结合抽样调查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和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充实
3.1.1课程内容的衔接
一个完整的抽样调查包括几个阶段的工作:调查目标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抽样方法确定、调查方式确定、数据编码与录入、数据审核与插补、数据估计、调查结果表述。抽样实施过程中利用概率抽样方法进行估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由于目前多数抽样调查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及其估计量设置和抽样误差的计算,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这一模式,缺乏对抽样调查整个过程比较系统完整的讲解,这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了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后仍然不会应用,这显然违背了抽样调查侧重于实际应用的本意。对此,有统计工作者提出,应先开设《市场调查》学习抽样设计和数据处理以外的调查过程、然后开设《抽样调查》专门学习抽样方法,最后开设《数据处理》探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不同课程讲述抽样调查过程的不同环节,这样保证抽样调查课程内容的衔接,也避免了相关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如2001年起兰州商学院在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中,就将原来的《抽样调查》分为《抽样技术》、《调查技能》和《市场调查》等三部分,分别讲授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技术、抽样调查的具体技巧、以及抽样调查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3.1.2课程内容的充实
抽样调查按抽样方式不同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种。在抽样调查实践中,一般只有政府统计部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会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其他部门、单位或个人在获取样本数据信息时多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因此实践中非概率抽样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概率抽样。而目前几乎所有的抽样调查教材都是重点讲述概率抽样方法,对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至于许多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非概率抽样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非概率抽样调查内容及其实现最好能作为抽样调查教材中独立的一章内容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抽样调查理论和方法。
3.2案例教学
国内的抽样调查教材每章的内容安排大致是: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各种基本抽样方法和估计方法,然后简单举例分析讲解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内容笼统抽象,很少有详细的相关调查案例分析,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计算例题和课后习题,也不会设计抽样调查方案,不能理解相应的抽样调查方法在实际中如何应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抽样调查如果侧重理论推导和机械的公式计算,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考虑到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各种抽样技术的基本思路、基本特点、适用条件进行总结,注意对各种抽样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比较,而避免过多的数学推理。在授课过程中,应灵活使用理论推导、启发和讨论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透彻分析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如为了对比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可以介绍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样调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我国城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调查设计方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公布的调查技术设计,加深学生对调查方法和统计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可以提供国内国际经典的调查问卷给学生阅读借鉴,并组织学生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对调查问卷方案设计到最后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熟悉抽样调查设计的整个流程。
案例教学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也非常喜欢结合案例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就选择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问题。
3.3实践教学
抽样调查属于基本技能培养训练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性质和实践性。因此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专有的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收集或设计一些合适的微观数据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真切加深对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实习,为实践环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加强与相关专业调查机构的联系,为学生积极争取各种参与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教学的加强,使学生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3.4网络教学
统计调查课程应重视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积极推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教学。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市场调查网www.3see.com、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www.edu.stats.gov.cn/ets/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既大大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学习兴趣。
3.5考核方法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的考核通常是笔试,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计算等,单调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难以考察到学生实际掌握到的抽样调查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以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巩固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做法包括:(1)把学生分成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校园或社会现象进行抽样调查,从设计抽样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均独立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抽样调查的进程,并给与适当指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2)鼓励学生撰写关于抽样调查问题的小型学术论文,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抽样调查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考试中逐渐淡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性与灵活性比较强的综合应用题的份量,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在课程的成绩的综合评定中加大对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士雍等.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
[2]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11):1619.
[3]焦振勇.统计调查课程的现状与调整思路[J].统计与信息论,2005,(20),3:57.
[4]马岚.对《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7,(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