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与体育素质内涵的探究
2014-06-12郑和平
郑和平
一、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
“应试教育”是受我国封建社会影响,单纯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偏重书本知识传授,以死记硬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无视学生的生动活泼,自我创造,忽视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正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先天不足,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给予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生动活泼、自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革新,是教育思想的进化。
“应试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被忽视、被排挤,变成下三门,体育变成口头上的三育之一,课间操、课外活动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运动水平是光耀门楣的装饰。传统体育是“应试教育”的一种模式,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到高三可有可无,初三体育教学围绕体育中考项目,考什么,教什么,体育必须服从于文化考试。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民族素质主要包括体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体育素质主要通过体育教育的实施而提高,故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
体育素质的主要表现是人的自然质量,也就是反映人的体力、體能、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心理素质。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民族素质有先天性、遗传性,中华民族基本属于黄色人种,在人体外形以及血液等很多方面不同于白、黑、棕色人种,不仅仅是此种自然的、有形的区别,由于民族传统不同,而使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观念以及带来的心理素质也各有所异。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已经艰难地跨过了原始、奴隶、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我们中华民族已跨进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民族还得前进,还得进化,因此年青一代的前进、进化就是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由于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条件越来越好,再加之独生子女,父母辈的教育不易到位,老一辈的无限溺爱,使得年轻人的体育素质以及心态等某些方面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正如最近教育部公布的素质资料:个子高了,力量大了,胖子多了,耐力差了。学生在心理、伦理道德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倾向:自私、懒惰、势利在蔓延,国家、民族、人民的概念在淡化,性格脆弱,害怕艰难困苦,遇到逆境容易走极端,恐怖、暴力、犯罪、自杀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步递增。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一种改革和进步,其目的是在教育中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创造,是人类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文化传递过程;体育教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体育教育是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体魄,造就改善现代人们身心素质的最佳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位置可想而知,一个学校不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将是残缺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素质和健康的身心将是残缺的人才。
二、体育素质内涵的探究
体育素质一词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专家提出的新鲜词汇,此词适用于素质教育,有别于“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能反映学校体育教育新课程目标,并且已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接受和使用。
体育素质的定义应同素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结合,我们认为体育素质的定义为:体育素质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中产生的新词汇,体育素质是指青少年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和影响,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健康等诸方面获得的效果。
一个概念会有其内涵和外延之分,在体育素质的概念上应当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以及目前体育与健康成为社会化的热点,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和热衷在不断升温等因素,充实内涵,扩大内涵,对体育教育的改革会有促进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小学教学科目中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教育的宏观上应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的微观上应当面向学生、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市第一中学)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