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治疗失眠症的应用与护理*
2014-06-12单保敏
单保敏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失眠症为一常见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中医认为失眠为全身阳不入阴,阴阳失调所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门诊病人,共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18~60,平均45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30年,10年以上者16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1]确定,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及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2]。其中心脾两虚型14例,心肾不交型10例,脾胃不和型13例。纳入标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已停药>2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孕期、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患;患有严重心、脑、肾、肝脏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者。
1.3治疗
1.3.1艾灸取穴 主穴:百会,①心脾两虚型:加脾俞,心俞。②心肾不交型:加心俞,肾俞。③脾胃不和型:加脾俞胃俞。
1.3.2施灸方法及护理
1.3.2.1施灸 条灸在治疗失眠时常用,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 cm,灸10~20 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温和灸,是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 cm,进行熏烤,当患者有温热舒适感觉时,固定不动,以局部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0 min左右,至皮肤红晕为度。可将左手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雀啄灸,是将艾卷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类如小雀啄米一样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一般可灸5 min左右。此法热感较强,须注意防止烧伤皮肤。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 cm)。一般可灸20~30 min。艾灸禁忌空腹,极度疲劳和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防止晕灸。
1.3.2.2灸后护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因时间过长过量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液,并以无菌纱布包扎。
1.3.2.3艾灸注意事项 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艾灸。艾灸后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艾灸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灸后,要避免着凉。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在艾灸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2 结 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2.2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3治疗疗效 本组37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2%。各分型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分型治疗疗效
2.4睡眠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比较
注: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比较经Ridit分析,均P<0.01。
3 讨 论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中医对于不寐的病理机制研究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不寐证的认识不断发展,早在《灵枢·大惑论》就认为,不寐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说明阳不交阴是不寐的总病机。《素问·评热病论》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淫邪发梦》曰:“邪从外袭,而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卧而安梦”。提出了邪气侵袭是产生不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指明了体虚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不寐的病机学术观点亦有变化。金元之后,不寐证独立于内科诸病之中,医家组方则以不寐症为核心,审因度势,辨证施治。认为人的正常睡眠系心神所主,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惟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总之,中医认为不寐是由于饮食、情绪等原因导致的阳不入阴,阴阳失衡的表现,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其中艾灸就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通过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为灸材,首载于《五十二病方》,历史悠久,治症甚多,寒热虚实皆可用之,有“灸治百病”之说。然观当今之临床,艾灸疗法的使用式微。为更好地继承与创新,探讨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成为当务之急。
百会穴为太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刺百会能安神定志,醒脑益智。又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主督诸阴,督任相连,百会穴能使脑阴与脑阳(抑制与兴奋)功能状态趋于平稳[3]。同时用含有安神定志中药的艾绒灸百会,可调整气机,使阴阳调和,引阳入阴,从而达到健脑安神之功。明代《针灸大成》亦云:“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在心俞、胃俞、脾俞、肾俞艾灸可达到健脾益气,柔肝益阴,交通心肾,充养精神,宁心安神之目的。
总之,艾灸及护理指导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1]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186-187.
[3] 张舒雁,徐福,徐勇刚.电针治疗失眠症52例[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11(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