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与应用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2014-06-12王芳
王 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简论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与应用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王 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世界大学城的出现源于对人的需求的发现和满足,要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则需要在空间技术、空间资源建设和空间应用等方面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并满足人的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
世界大学城空间 建设 应用 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Humanity)在西方哲学中一般指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1]。人本主义哲学缘起于人的创造物对人的异化,人在不断创造,在不断克服宿命论中生长、发展,变得高大起来。但我们不难发现,创造得越多,一方面使自己拥有得越多,另一方面使自己丧失得越多,人所创立的东西常常成了自己相对的另外。横流的物欲,无上的神权,强霸的科学,变态的社会,以及其他种种,成了人意想不到的异化自己的力量[2]。异化即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而只是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异化的“异”是相对于一种理想的人而言的,理想的人是完整的人、高大的人,理想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外在物的奴隶。人本主义正是人在剖析和反对异化的过程中出现的。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本主义(或称人文主义)思潮的大爆发。几个世纪以来,人本主义理念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得以深入研究,涌现出众多著名的人本主义理论和理论家。人本主义理念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新事物,世界大学城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的实名制、海量资源的汇集重整、新的学习方式,等等,从思维理念到行动方法,对教育管理者和每一位师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这个向度来看,人是要适应物的。然而,人与物的关系不仅仅是人对物单向度的被动适应,相反,人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是人的一切创造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源于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因满足人的需求得以被人接受。新事物要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要不断研究人的新需求。世界大学城空间在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必须创新求变方可葆有魅力,创新求变的核心,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并满足人的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这就是世界大学城建设与应用中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题中之意。坚持人本主义原则,世界大学城空间才不会为空间而空间,才会始终不脱离技术为人服务的主题。
一、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变革的人本主义原则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技术是人的创造性的结晶,新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的需求,新技术的发展动力在于人的需求。世界大学城空间作为一项应用技术,其出现源于发现了教育领域对信息集成、便捷沟通、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该技术因满足了这些方面的需求而得以迅速推广。但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可变性,要求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必须不断变革创新。
关注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是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不断求变求新的关键所在,即遵循了人本主义原则。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学城空间越来越富于变化,功能越来越齐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反映了技术对人的尊重,人的需求又推动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与技术之间便建立了和谐关系。
二、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建设的人本主义原则
海量资源是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突出特点。在大学城空间建设过程中,空间资源是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海量资源也是集优势与缺陷于一体的。一方面,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信息容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过多、过滥的信息干扰了学习者对有用信息的正确分辨与选择。尤其那些自身主体性不强的学生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为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所淹没。
在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建设的初级阶段,其基本上处于一哄而上的状态,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导致重复资源、无效资源堆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资源不经筛选盲目堆砌,对于空间使用者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便不符合人本主义原则尊重用户需求的涵义。目前,空间资源建设朝着个性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学校开始建设主题空间、特色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空间海量资源按一定的逻辑思路加以归类整理,空间资源的个性化、有序化、系统化是资源建设中的人本主义原则的充分体现。
三、世界大学城空间应用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的目的在于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建设是为了应用。要使世界大学城这一新的技术手段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无疑应坚持人本主义原则。
(一)以人为本开展空间教学
空间应用于教学,是对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创造性运用。空间教学是教师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空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空间教学以人为本,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在空间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空间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传统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3]。作为教育者,教师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学习和发展。
在空间教学中,尊重教师和学生在空间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空间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只要有良好的平台,人便可以发挥出无穷创造力。每位师生都可以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打造一个极具个性的独特世界。在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学城空间的资源优势和沟通优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学生则可以利用大学城空间便捷的参与方式和更加自在的沟通方式,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都以主体地位参与其中,师生创造性得以发挥,便可从空间教学中体验到价值感、成就感和极大的乐趣,空间教学便有了生命力。
空间教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另一层含义即满足师生在空间教学中的多样化需求。只要师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到空间教学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如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需求,师生在空间使用中的对空间技术的需求,等等。对于师生的需求,各相关者(如大学城空间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等)应予以密切关注并创造条件满足,以师生需求为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
(二)以人为本进行空间管理
空间应用于学校管理,是对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另一创造性运用。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管理不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是为了为师生和学校的良性发展服务。这也是空间管理的人本主义原则。
1.利用空间让师生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发挥师生主人翁精神,让师生参与学校决策和学校事务的管理,无疑是有效的途径。大学城空间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通畅的沟通渠道,为师生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了条件,学校可在大学城空间开辟专门的平台方便师生建言献策,并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
2.利用空间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利用网络获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学校可利用大学城空间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便捷服务,学校还可以利用大学城空间交流的便利性调查师生的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和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
(三)以人为本实现空间育人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开辟了学校网络育人阵地。大学城空间育人阵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育人阵地是指专门建设的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主题特色空间,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励志园”、“怡心园”等。广义上的育人阵地则是整个世界大学城空间。空间育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大学城空间的丰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内的发展。传统教育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无暇顾及,对于学生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也无法满足。大学城空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建设除专业课程空间以外的多样化的主题特色空间,在此基础上实行空间选修课等,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为精深广博的学习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创造条件。
2.利用大学城空间时空无限制的特点,发挥空间全程育人的优势。育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大学城空间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师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使得育人的全程性、即时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发挥个性化师生空间的隐性教育功能。从广义上来看,整个世界大学城,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空间都是育人的场所。个性化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是巨大的隐性教育资源。见空间如见其人,师生个人空间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展示了空间主人鲜明的个性色彩,很多师生空间也因其个性魅力拥有了大量粉丝,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这些个性化的师生空间是巨大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素质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空间建设中应大力倡导师生空间做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发掘每个空间的隐性教育功能。
[1]钟熠,杨泽泉.论大学管理中的人本主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142.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8.
[3]商磊,刘析鹭.人本主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丢失与寻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