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2014-06-12韦燕

文教资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本教师学生

韦燕

摘 要: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文本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探究性阅读教学尤其要求教师重视自己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需先融入文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引导,启发其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教学 教师 文本 学生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它是指“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①。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要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并不难,处理好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是关键。

一、教师与文本的关系——独立思考,营造情境

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阅读者。歌德说得好:“有三种读者,一种是无判断地欣赏,第二种是无欣赏的判断,中间一种是欣赏着判断,判断着欣赏。”能主动思考问题且善于思考问题并做出判断的读者才能成为合格的欣赏者,才有资格指导他人欣赏。教师一味依赖教参、标准答案,用模式化的语言代替自己个性的声音,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注定只是空谈。教师应与文本形成一种精神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声音的独白,而是多种思想、观念有力的奏鸣曲。教师要敢于质疑、不惧怕争鸣,读出文本的精神与魅力、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样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才能真正开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大门。

语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阅读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需营造一个情境,首先让自己融入其中。只有倾注感情的阅读才能把握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在分析小说《琴王》时,对全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做解释:“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如果只是理解为琴声结束,暗示主人公琴王已经被水淹死,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以真情融入文本,体会到当时人们转危为安却发现琴声结束的心境:琴声虽然结束,琴王虽已死,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存留在乡亲们心中。如果忽略了情感因素而只是解释了语句的“躯壳”,文字就仅仅是文字。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情参与,就必须创设先让教师感情喷发的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对文本产生不了兴趣,又何谈让学生为之动情,产生有个性、有创意的理解呢?

另外,语文的教学思路是一条文本教学的思路,教师要按照文本思路确定教学思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应自觉注意文章思路的发展,让教学的思路与文本的思路相契合,或者在把握文本思路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切入口,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内涵。掌握这一点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引导预习,重在点拨

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教师的教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型的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有效发挥其主体作用,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有效解决问题。

预习阶段是学生在探究式阅读中自主性最强的一个阶段,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奠定基础,反映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依据,促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所以预习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重要阶段。

教师引导预习有以下常见形式:(1)字词积累:提醒学生把握语言基础,这是理解文本的前提。(2)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以便理解文本内涵。(3)资料收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以便理解文本背景和内涵。(4)阅读比较:通过不同文本间的探究比较,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新课改强调课堂应该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其展示的内容正应是学生预习探究的成果。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和点拨,能够确保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确实有所收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预习的水平上。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而对掌握不透的地方重在点拨,而不是一股脑地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倾倒给学生。这是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的独特要求。

点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问题点拨:点拨学生对某问题的特别关注和思考。(2)重难点点拨:点拨学生对某些重难点内容的特别关注。(3)学习方法点拨:点拨学生采用最有利于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学生与文本的关系——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细读文本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要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细读文本是实施探究性阅读的关键环节,它决定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决定着问题的广度、深度和价值。

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活动中,当读者问题不断涌现时,阅读才算是真正开始。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就是学生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学生的感知活动本身就是不断地向课文提问,而课文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学生的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学生的问题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这两个词本身是矛盾的,为何统一在一起?学生可以在此处设疑,从而探究作品的主旨。

对传统观点质疑。阅读本身就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许多传统观点虽在当时被认为是金科玉律,但世易时移,仍可见其局限性。因此,学生要勇于质疑。

在文章晦涩处生疑。在一篇谈韩剧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的文章中,有句话“我们进口韩剧相当于使用者向发明者收取版权费”。学生应对“使用者”、“发明者”的指代有所思考、探究,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会很清楚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文章无疑处生疑。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无疑处”指的是学生可能忽略的平凡处、细微处。“生疑”就是旧里翻新,平中见奇,于细微处见精神。如《阿Q正传》中阿Q要革命一节,他到街上一走,有意无意地走到静修庵。领会了一个不起眼的“有意无意”,就能理解阿Q只敢欺负小尼姑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

总之,要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就要把握好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将会不断提高,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郭婷婷.高中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12.

参考文献:

[1]项挥.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文学教育(下),2007(07).

[2]温丽英.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3]杨海峰.探究性阅读教学案例.文学教育(下),2011(09).

[4]徐磊.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2011(12).

[5]朱育荣.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小学教学参考,2013(28).

猜你喜欢

文本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