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2014-06-11林桂兰
林桂兰
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一、新课引入有创意
音乐导入法。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创意引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讲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播放《春天的故事》,使学生能从歌词和画面中感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在讲解“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播放《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知识点奠定了爱国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模式要新颖
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学会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新颖的模式,改变已往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探究“师生互换”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走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授“理智面对学习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时,我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有切身体验。于是我引导学生自己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学习压力”、“考试中存在紧张心理及焦虑情绪”的见解和体会,正确看待考试和掌控自己的情绪,为中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辨、演等多种途径,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明确知识所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新颖。
三、知识导向必明了
现代教学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创新品质来影响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引发其创新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时,由于此内容比较抽象,原则性强,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我运用比喻方法进行教学:把“经济建设”比作一艘轮船,“四项基本原则”是导航系统,“改革开放”是动力系统,从而说明经济建设是“中心”、“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方向性问题”、“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速度动力”、“强国之路”,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系统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最后,再以图表的形式设计板书,这样,就把新知识明了地导向出来。
通过比喻、图表,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明了简洁,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加深了理解记忆,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尽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给学生空间。
四、时事渗透需恰切
联系时事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以“时政”为素材设计的。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时事热点并加以运用,使“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创新思路,把课本与时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时事的敏感性和领悟性。如学习“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入世、北京申奥、上海申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对学生就是一次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又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并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讲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时,采用课前10分钟“时事开讲”,了解中东局势,了解利比亚、叙利亚。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