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2014-06-11卢燕青
卢燕青
阅读是编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不仅是欣赏,更是有机地再创造。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特色之一即以阅读为杠杆,构建阅读体系。然而,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首先应从师者角度正视其中的问题症结。
一、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剖析
对教学目标的忽略。新课改的雷厉风行,让不少高中教师措手不及。他们还不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对教学内容、目标仍不明确;对新的教育理念一头雾水,重视实践抛弃理论。新课标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不少教师注重从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方面着手。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综合作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殊不知,在这感官盛宴的享受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以致学生只管感官享受而忘记了思考,忘记了笔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少教师违背了创设情境以服务教学目标的初衷,难免落入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窠臼。比如讲《“布衣总统”孙中山》时,大讲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史,学生是听得津津有味,但忽略了文本的实质,更丢弃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高中生的不了解。求知欲强,但又情绪不稳定,知识与经验不足,这些矛盾的特点就是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高中生共有的。这些错综复杂的特点,使得高中生横亘于幼稚与成熟之间。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面对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的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不了解高中生这些矛盾的心理特点、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灵活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无从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不少教师往往追求教学手段上的形式,在课堂上遵循固定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解决”的模式,教师犹如旁观者,事不关己。事实上,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创设小组合作的情境讨论,无可厚非是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的。但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也采取分组讨论的课堂模式,那就无疑是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了,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虚假课堂模式,忽略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没能真正挖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重视文本的研读——阅读教学开展的基础。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在与时俱进,紧跟新课改的脚步,响应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文本,在文本的咀嚼中读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在文本的回味中得出创新的教学方法。譬如在备高中必修一《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课时,倘若不去了解作者王海桐十多年所经历的故事,又何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无从理清文章的结构,体验生命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坚定、乐观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倘若不注重文本的研读,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无法预设,或是预设不当;倘若不注重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方法就只能停留在一味追求多媒体的表层,空有信息技术的外壳,无法深入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可见,教师必须重视文本的研读,因为这是阅读教学开展的基础。
重视学生的了解——阅读教学开展的核心。学生是影响教学的核心因素。面对一个水平不一的群体,教师理应准备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摸清该班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生活、学习上的),知道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好阶梯级的问题,分门类别。而不是“一视同仁”地把同一难度的题目抛给所有学生,题目过难,学困生会丧失信心,甚至放弃;题目过易,优秀生会不屑一顾,达不到教学目标。在必修一《“布衣总统”孙中山》这课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让这部分学生思考孙中山的生命价值,体会其甘于淡泊的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让他们从文章的框架结构切入,以掌握传记阅读的步骤和方法。确实,“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所以,在高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以协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做好自己主体者的身份定位,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重视自我的剖析——阅读教学开展的关键。担任高中阅读教学的教师,可谓铁肩担道义,因为他们必须充分掌好阅读教学这个舵,才能引领学生在阅读之海中乘风济浪。自我剖析,不仅包括对课前、课中、课后阅读教学相关行为的反思,更包括专业知识的巩固更新,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的省察,凡此种种,均是影响阅读教学开展的因素,而众多因素的汇聚,即教师的自我剖析,则无疑是阅读教学开展的关键,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