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记
2014-06-11李土德
李土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记的能力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超前性。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无论何种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有声语言,然后才产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应是有声语言在前,文字语法在后,所以,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综合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要会听,是一听一知的,要善听,就是善于联想的听,闻一而知十,只有善听才能出妙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外,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的能力,为说、读、写、记创造条件并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学生讲动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听写生字、词语、一段话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多听,促使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直接运用。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学生年级的提高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训练学生的多样化语言,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学生听;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学生叙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故事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也是说等。说对学生听、读、写、记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承。说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积极性,并且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质量。在指导学生说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坚持听、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平时,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给学生创造听、说训练的条件,突出“导”,贯穿“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胆发言。例如:我在授课中,坚持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成语意思,并用该成语造句,临下课时坚持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等。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都有组织讲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写、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曾有: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读,则其功到位。”在训练学生读的基础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读,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前后比较读,抓文章中心读等,同时要给予大量的读书时间。针对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在进行初读、精读、熟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要提出各自的要求,力争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切实读出效益,读出质量。在读的训练中要时时贯穿“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想深”的十六字读书方针。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议,划出疑难问题,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另外,在引导学生读时,还要以“博览群书”为宗旨,将“博览”与“精读”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名言进一步说明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思考,学会了思考,才能产生更多的疑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时,要给学生自由读、议、思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同程度获得成功的喜悦。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记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及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如: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怎样写人记事,怎样状物抒情,怎样写应用文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什么,将其听到的和平时记忆的以及生活中的体验等毫无保留地倾吐于纸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难易结合,讲求实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记有机结合起来。
记,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记和听、说、读、写一样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记一篇优秀的篇章,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记常用成语,记优秀典故,记谚语、歇后语,记名人名言,记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等知识。总之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记的东西包罗万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将记忆的东西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记忆的东西少了,要想将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记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记的能力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超前性。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无论何种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有声语言,然后才产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应是有声语言在前,文字语法在后,所以,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综合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要会听,是一听一知的,要善听,就是善于联想的听,闻一而知十,只有善听才能出妙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外,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的能力,为说、读、写、记创造条件并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学生讲动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听写生字、词语、一段话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多听,促使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直接运用。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学生年级的提高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训练学生的多样化语言,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学生听;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学生叙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故事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也是说等。说对学生听、读、写、记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承。说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积极性,并且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质量。在指导学生说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坚持听、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平时,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给学生创造听、说训练的条件,突出“导”,贯穿“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胆发言。例如:我在授课中,坚持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成语意思,并用该成语造句,临下课时坚持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等。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都有组织讲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写、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曾有: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读,则其功到位。”在训练学生读的基础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读,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前后比较读,抓文章中心读等,同时要给予大量的读书时间。针对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在进行初读、精读、熟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要提出各自的要求,力争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切实读出效益,读出质量。在读的训练中要时时贯穿“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想深”的十六字读书方针。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议,划出疑难问题,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另外,在引导学生读时,还要以“博览群书”为宗旨,将“博览”与“精读”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名言进一步说明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思考,学会了思考,才能产生更多的疑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时,要给学生自由读、议、思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同程度获得成功的喜悦。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记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及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如: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怎样写人记事,怎样状物抒情,怎样写应用文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什么,将其听到的和平时记忆的以及生活中的体验等毫无保留地倾吐于纸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难易结合,讲求实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记有机结合起来。
记,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记和听、说、读、写一样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记一篇优秀的篇章,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记常用成语,记优秀典故,记谚语、歇后语,记名人名言,记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等知识。总之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记的东西包罗万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将记忆的东西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记忆的东西少了,要想将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记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中,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记的能力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新框架。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超前性。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教学,无论何种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首先出现的是有声语言,然后才产生文字。语言的学习应是有声语言在前,文字语法在后,所以,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综合起来就是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能力。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要会听,是一听一知的,要善听,就是善于联想的听,闻一而知十,只有善听才能出妙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外,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的能力,为说、读、写、记创造条件并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学生讲动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倾听老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听写生字、词语、一段话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多听,促使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直接运用。说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学生年级的提高而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训练学生的多样化语言,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学生听;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学生叙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故事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也是说等。说对学生听、读、写、记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承。说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积极性,并且能提高学生听、读、写、记的质量。在指导学生说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坚持听、说训练,优化课堂结构。平时,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给学生创造听、说训练的条件,突出“导”,贯穿“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胆发言。例如:我在授课中,坚持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成语意思,并用该成语造句,临下课时坚持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等。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都有组织讲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为听、说、写、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人曾有: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有句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地说明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读,则其功到位。”在训练学生读的基础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读,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前后比较读,抓文章中心读等,同时要给予大量的读书时间。针对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在进行初读、精读、熟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要提出各自的要求,力争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切实读出效益,读出质量。在读的训练中要时时贯穿“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想深”的十六字读书方针。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议,划出疑难问题,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另外,在引导学生读时,还要以“博览群书”为宗旨,将“博览”与“精读”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名言进一步说明了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思考,学会了思考,才能产生更多的疑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时,要给学生自由读、议、思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同程度获得成功的喜悦。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记的问题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就会水到渠成,也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及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如: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怎样写人记事,怎样状物抒情,怎样写应用文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什么,将其听到的和平时记忆的以及生活中的体验等毫无保留地倾吐于纸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难易结合,讲求实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记有机结合起来。
记,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的最基本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记和听、说、读、写一样贯穿始终,可以让学生记一篇优秀的篇章,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记常用成语,记优秀典故,记谚语、歇后语,记名人名言,记地理、历史、社会、自然等知识。总之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记的东西包罗万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将记忆的东西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记忆的东西少了,要想将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记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邱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