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途径
2014-06-11薛剑兴
薛剑兴
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教与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活跃生命课堂
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据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1.9%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原因在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向教师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有87.8%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的好坏而决定是否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实践证明,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营造活跃的生命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学会尊重和喜欢自己的学生,学会尊重学生自然的天性。思想品德课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因而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允许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学生在教师面前真正说心里话,教育教学就已成功了大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在说真话,是真关心自己。老是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教师是难以走进学生中间的。学会与学生一齐学习,学会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近,教师就是一个真正指引自己不断成长的朋友。其次,教师在学生中应树立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强化教育效果。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思想品德课中一部分的内容来源于世界无产阶级和我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象直指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和规律,其表述多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式出现。它与学生真实的具体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具有抽象性、辩证性的特点。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虽然生活条件好,智力开发比较早,但因其年龄小,并受应试教育文化的制约,接触、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因而积累的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少;加上其思维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处于由感性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由形象性道德情感向伦理性道德情感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贴近生活,意味着思想品德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热点,了解和把握其生活困扰和社会现实问题焦点;意味着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当一门学科是作为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而被教授时,它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这是杜威揭示的一条德育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讨论问题、辩论问题等;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调查、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和事实,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漫画比赛等。这种寓教于活动中的做法,易受学生的欢迎,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三、改革思想品德课教育评价标准,促进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课教育评价就是以思想品德的教育测量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对象,对其实践过程与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教育评价强调课本知识的掌握,以考试为主,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思想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差异。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我坚持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放在突出位置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所做出的判断,努力及获得的进步,采用成长记录袋、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式考试等多种手段来进行教育评价,真实、公正、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