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政治课自主性教学的对策
2014-06-11陈立平
陈立平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探究是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性探究活动,是把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塑造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主要途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巧妙设计,情境探究
现在组织开展问题探究已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另一方面许多问题又太简单,缺乏灵活性、探究性,不足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活力,满堂问实际上是满堂灌。创设情境,一要依据学习目标。呈现的问题必须指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此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二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着重在重点知识和学生学习难点上组织问题探究,对简单的知识、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可以由学生看书自学,或由教师直接依据教材分析解读,以由较多的时间在重点上做文章。三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不仅结合学习内容适当拓展,更主要的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设计联系社会生活的问题情境。问题并不都是问题情境,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够使学生产生心理悬念和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达到深入思考的境界。
课堂教学中情境不在多,关键要有意义。教师要深思熟虑设计、精选问题,使学生有时间深思熟虑开展问题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活动,首先必须指向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恰当的情境。有意义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看书学习,不是简单地依据课本知识回答问题,而是能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并进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就越活跃,学习的探究就越浓。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探究中学习,设计恰当的探究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给予时空,自我探究
以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当呈现探究情境后,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给学生较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一是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着重在重点难点问题做文章,简简单单回答十个问题,不如认真思考、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现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多、太杂,呈现问题后就要求学生立即发言,学生回答后就草草收场,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广泛交流的时间空间。二是教师要精讲少讲,组织学生自我探究,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分析、总结、提炼,但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引领替代学生问题探究的活动过程。应该尽量让出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多看、多想、多做、多说,这样做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自我探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三、激励探究,创新探究
要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活动,必须努力营造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真正使学生能够自由自觉地学习。教学过程中要多一点宽松自由,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活动方式。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注意给内向的学生、学力较差的学生以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学中特别要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则更有意义。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任何问题的解法或答案都可能不是唯一的。课堂上,以及课外作业,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我探究提出一些新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进而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是以他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此不仅不会影响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够促使他更深入地去钻研知识、理解知识,达到自我探究。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