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4-06-11黄继海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多角度课题情境

黄继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拥有了一片畅想、求知的天空。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质疑的空间

对知识的疑问不是学生天生具有的,而要靠教师的点拨,即是朱子所说“须教有疑”。教学中能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否激起学生疑问的关键。我教学《为人民服务》,讲述完后问:“你们还了解哪些人像张思德同志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些同学说出了孔繁森、雷锋、焦裕禄等。有学生提问:“老师,我们现在要怎么做才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这一问,集中体现了“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的教学要求。通过我的解答,学生们懂得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多加诱导、启发学生提问,使之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有质疑的工具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课文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例如在课堂上的词语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注意要求学生按解释组词。比如“易”字有下面几种解释:1. 好办,不难;2. 改变;3. 交换;4. 和气。我引导学生:按这四种解释组词,可以组成哪些词?每类又可以组成哪些词呢?

指导学生寻找矛盾质疑。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这一课的中心。有学生提出“精彩极了”我更喜欢,为什么说“糟糕透了”也是“爱”呢?有学生提出,面对作者写的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知识上的差异吗?通过学生们的质疑和老师的解答,学生了解到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既需要表扬的声音来鼓励自己,也同样需要批评的声音来鞭策自己。

联系实际质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视野范围内,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使知识迁移,又可使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

给学生勇气,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采用情绪感染、故事导入、联系生活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发现问题奠定基础。教学每一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面对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和“从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在多次练习、指导之后,学生逐渐会质疑了,思维宽阔了一些。

培养学生多角度质疑

教师要承认差异,在对课文内容或思想的理解上,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认识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迥然不同,但不管是浅表层次的,还是深层次的,都是值得称道的。在讲授《詹天佑》这一课“‘人字形线路”这一个环节时,我指导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了一个“人”字形的火车线路。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提出,现在青藏线的坡度更大,但都没有使用“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詹天佑要这样设计,而不用直线呢?有些比较了解机械知识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大功率的机车头,加大马力,直线上坡。有些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可以绕开这座山呢?有些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开山架桥。于是,我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工业制造能力和落后的国情,这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魏文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角度课题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护患情境会话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