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童诗,诗润童心

2014-06-11劳洁丽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儿童诗雨点笑声

劳洁丽

在诗歌浩瀚的海洋中,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琅琅上口。它们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是适合学生诵读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反复诵读,感知儿童诗的节奏美

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诗中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这样的儿童诗富有节奏,反复诵读,简单而充满乐趣。

再拿王宜振先生的《两个呼噜噜》来做例子吧。

小猫睡得香,

小猫睡得熟,

小猫喜欢打呼噜,

呼噜噜,呼噜噜……

爸爸睡得香,

爸爸睡得熟,

爸爸喜欢打呼噜,

呼噜噜,呼噜噜……

两个呼噜噜,

穿成一串糖葫芦,

两个呼噜噜,

吓跑两只小老鼠。

初读诗歌,呼噜噜的音韵和谐,让学生读起来感觉有趣,琅琅上口。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每句诗句尾字有什么特点?在一阵又一阵快乐的呼噜噜声中,学生发现了诗中的尾字都用“lu”作为韵脚,而且很快就找到了句末押韵的字:熟、噜、芦、鼠。带着这种发现,学生通过个人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感受句末押韵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最后,师生合作读、学生表演读,把这轻松活泼的家庭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在一次次的反复诵读中,体会到儿童诗和谐的节奏,精妙的语言,纯真的情感。

展开想象,触摸儿童诗的绘画美

诗人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把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打开想象之门,边想象,边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触摸诗人描摹的绘画美。

儿童诗《雨点》表现出了动感十足的绘画美:“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在教学中,学生边朗读,边想象雨点所到之处的画面,在想象中走进了雨点的世界。此刻,无论是在悠闲睡觉的雨点,在开心散步的雨点,在洒脱地奔跑的雨点,还是在勇敢地跳跃的雨点,在学生的眼里,都是这么活泼可爱。这种富有动感的画面,就像是一首雨点弹唱的快乐之歌。老师适时拓展想象画面: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呢?这首诗歌的绘画美在同学们的再次想象中得以延伸。

再看儿童诗《笑声》。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想象:下课后,你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小朋友在哪里做游戏?怎么玩的?上课钟声一响,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边想象,边朗诵诗句。从“笑声挂满教室/串在走廊上/然后跳下梯级”来想象下课钟声响过后,孩子们快乐下楼梯的画面。再从“笑声,追逐到操场上/给抓住的笑声/又和几个笑声/扭成一团/分不开来了”,想象孩子们在操场上笑着、跳着、闹着、玩着的快乐画面,到处都能看见灿烂的笑脸,到处都能听见快乐的笑声。从“上课钟声一响/笑声就和解了”,想象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的快乐戛然而止,纷纷跑进教室的样子。这样,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想象,触摸到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联想到自己课间活动的快乐,从而体会到诗人传递的快乐。

品读诗句,体验儿童诗的情感美

台湾诗人林武宪的《阳光》,短短的诗句中散发着一种活泼、温馨的美。在学生对全诗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可这样引领学生品读诗句。(摘取一个片段)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阳光在窗上爬着”。

师:老师有个疑问,阳光没有手,没有脚,怎么爬呢?

生:这是拟人句。阳光本来没有手和脚,但是诗人赋予它生命,像小孩在窗子上爬动一样。

师:那如果我把它改成“阳光在窗上照着”,行吗?你们说是“照着”好还是“爬着”好呢?

生:“爬着”好。

师:那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照”呢?

生:让句子变得更加活泼。

师:说得真好。“爬着”显得特别活泼,“照着”就不活泼了。为什么“爬着”就显得特别活泼?

生:阳光像小朋友在窗上留下小脚丫,很活泼。阳光就和人一样活了,能动了。

师:阳光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一样,有动作有生命了,多好玩啊!一起再把第一句读一读。

责任编辑 魏文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诗雨点笑声
帐篷里的笑声
周袓毅雨点釉艺术
教案《创作儿童诗》
飞云江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雨点会说话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雨点落下来
殡仪馆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