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语文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或缺

2014-06-11陈长莲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

陈长莲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不可否认,我国的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留守儿童”居多,大多数家长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而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短缺和教育理念上的短视,又是初中教育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严重“缺钙”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必须从理念上予以新的期望与突破,必须站在人文性的理论视域,给学生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维他命”。

时代需求:营造浓浓的人文色彩

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一个学习者。课堂是否把学生的情感体验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农村学生本身存在着明显的情感缺位(隔代抚养居多),如此,打造一个充满情感和人文课堂的重担就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如在课堂导语中体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程背景下体现人文生活、在涉及人物上体现人性的东西、在学科教学三维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使学生心灵一次次得到彻悟。

例如,语教版七年级(上)《伤仲永》记述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借事说理,理解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农村学生,尤其是女生,由于受家庭经济所限或家长目光的短视,重男轻女,急功近利,往往不重视读书而让孩子急于走上社会,学生的心灵更加脆弱。因此,在课堂上应小心翼翼保护他们还未曾褪色的青葱理想。首先,课堂上,应构建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气氛和愿望,允许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既要理解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导致“泯然众人”的事例,又要引导学生“唱唱反调”——过分“苦学”的事例也对学生有害处。其次,要充分重视诵读,让学生在每一次读后有不同的收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趣。第三,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多重培养,文字和故事触动了心灵,学生感慨,学生顿悟,进而深深的思索,然后学生把心灵、灵魂和情感的触动诉诸于课堂或者文字。比如让学生介绍天才与勤奋方面的名言,复述故事,畅谈感想和体会等。

理想需求:提倡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情感与思维上的融合

洪玲娇老师说得好:“不要总是把文章拉上政治和伦理的高坛,就让语文‘下来,让它就是一篇文章,里面有作者灵魂的音、色、味。”所谓开放的心态就是要鼓励学生在课本中领悟到作者灵魂的音、色、味,要切实打破“教师设圈圈,学生钻套套”的框架。师生通过开放自由的心态充分地对话,使对话不断深入,使互动效应不断加大,彼此欣赏和接纳的内容不断丰富、生动和深刻,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创造出动态发展、尽情舒展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教育氛围。

经济全球化,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这些背景都让农村学生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需要传达和沟通,需要说和写的能力。而这,需要教师去打造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农村语文课堂,正如潘新和所说:“在未来教育中,语文学科的日益显著的‘素质性功能,必定备受关注,语言表现力将成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元素质,语文教育必将展现出更为浓郁的人性和人文魅力,给学生的人生旅途予更多的温馨和诗意。”当然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语文教师,取决于教师的细腻、敏感和胸襟。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生命期待”,由此有针对性地激发师生的兴趣,使教学能得以深入并且从生命的高度营造出浓浓的人情味。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是一样,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初中语文教师如果从不容许自己止步于轻薄、浅薄、单薄,不想继续面对苍白和脆弱的农村教育现实,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培养学生诸如“理想、价值、爱心、信心和责任心”等大写的人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在语文广袤的田野中汲取甘泉雨露,其生命在人文的“长明灯火”中得以不断丰盈、丰厚。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
人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