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2014-06-11李杰
李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应主要致力于联系生活实际,即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等理念,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材、教室、学校并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在上《新学校,新同学》(人教版七年级上)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①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②你最喜欢学校的一个地方是哪里?③进入新学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
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材的"教材观,同时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仔细思考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的联系,挖掘更多的生活资源为教学作铺垫,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思想政治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脱离生活实际,使教学缺少活力。定位课堂,应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生活实例导入——教学过程分析——生活实践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隐私和隐私权》(人教版八年级下)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来信,请求同学们来帮助解决,大意是:小李刚来到新的学校,同学们打听他的一些情况,他在不愿回答的情况下遭到同学们的议论。据此我分两段来设计,并针对每一段设计了问题:(1)你是否愿意告诉同学们你的事情?(2)隐私是丑事吗?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分成了两种观点:A同意B不同意。此时,我适时地引入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纷纷提出生活实例加以证明,并得出了结论,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补充,隐私必须是合法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此为主线不断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教学内容。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再一次回顾了导入部分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正确回答,这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在多种生活情境中完成了。
三、推行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政治课用于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要只让学生成为听众,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政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上《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项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采访本班的任课老师(不能是同一个老师),做好记录,填写采访感言,并要求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看到学生非常乐意地完成了这项活动,老师们的配合也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变得更加亲近。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们纷纷表示老师们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再讲解教材内容就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了。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