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读写结合
2014-06-11朱运
朱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要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向生活化迈进。写作要有厚实的生活积累,也要有好的写作技巧,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考虑到具体如何合理安排写作内容进行写作训练,考虑写作和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特别是阅读活动的配合,考虑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问题。我觉得活用教材,充分配合阅读的文章,将写作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1. 活用教材、读写结合有利于写作和生活的结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我们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任务。有些学生喜欢把自己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归于缺少生活实践。学生是不是真的缺少生活实践呢?我觉得应该不是。他们实际上是缺少用心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同时,一个客观的现实就是学生生活的丰富不是我们有限的语文课所能起本质推动作用的。我们能做到的就像新课标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学会用心去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重视起来,收集起来,加以整理,表达出来,形成文章。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生活积累,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我们语文课的写作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给学生发现生活的眼睛,让他们看到生活。教材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选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加以强调和引导,学生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领悟到写作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处处皆生活,处处可写作。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广东版高中课本必修2),许多学生读后深受感动,明白母爱竟是那样的深沉与平凡,而且流露体现在生活的小事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写《我的母亲(父亲)》。学生有些表示能写,有些表示还是不能写。我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几遍,强调大作家也是这样的从生活中来取材写作的,并且结合阅读的技巧,让学生考虑文中写了哪些内容,体现什么。然后问学生自己要写什么内容,体现什么。好多学生面有喜色,开始下笔写了。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大多数学生文章显得材料较充实,能写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真情实感,比较感人。如不少学生写到中考前夕的紧张和父母的关爱,写到中考失利后自己的灰心、颓废,父母的失望、宽容、支持和奔波,读来令人感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写作来自生活,我还有意识的将题目的后面换为祖父(母)、姐姐(弟弟)、朋友、邻居等,问学生是否有内容写,学生表示能够写。我突然问:“那还用不用一写作文就自己半夜生病被父母冒雨送往医院,就偷改试卷分数被家长知道,就在公共汽车上给提着一大袋苹果的老奶奶让座?”学生们顿时大笑,颇有心照不宣之意。只要我们存有心思,许多教材的文章都可以让我们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出生活,使学生找到生活这一写作的源泉的。
2. 活用教材、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光有生活经验,而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那也是很难写出好作文的。教材中好多文章都是学习写作的好范文,能让学生学到许多写作技能。同样举写《我的母亲(父亲)》为例,当学生不再为写作材料发愁时,新的问题就来了。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我让学生细读《我的母亲》,并让几位写作好点的学生说说老舍是怎么写的,然后反问学生:“那我们要怎么写?”好多学生都表现出领悟的样子。我不放心,把选材组材表达方式等再讲一下。学生的写作速度明显加快。批改作文的时候觉得总体不错,但却发现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老舍的“修改版”,都出现在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上。我觉得正常,他们要先模仿,然后才能创新,才能有自己的作文,现在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他们好多时候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就是有了也写不出,写不顺畅。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显得较为圆熟些,有的已能把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很好的结合来。再如《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写景抒情,如定题为《清晨印象》;《我与地坛》重视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内心情感的表达,如定题为《心声》;《窗》《门》等是理性分析为主,我们可让学生练习多角度看事物,题目自选,可举例如《镜子》《钱》等;诗歌技巧性难度最高,也可让学生试试,体验一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滋味——这样,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的文体内容的的时候,也能够让学生有写作不同的的文体内容的机会,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就能得到较前面的训练,并能够从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启发,汲取养料,逐渐提高写作的能力。
3. 活用教材、读写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是综合性最强的语文活动。这一过程,学生需要调动积累,把握情感,斟酌字句,既感性又理性,既知识又能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尽量多写些。考虑到阅读内容,学生兴趣,课时等实际的情况,我们要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地开展写作活动。如讲诗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小评论,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两不误,像《我读〈死水〉》;讲散文时也同样可让学生写鉴赏文章或者片段(大的整篇,小的某个语段或句子),像《〈拣麦穗〉的结构合理吗? 》《〈我的家在哪里?〉的“家”》《“月下荷塘”的启发》;讲文言文时可让学生写点精短的读后感,像《读〈赤壁赋〉有感》;甚至也让学生当一下资料积累员,像《必修2》有虚词积累,干脆让学生尝试一下积累整理资料的滋味也无不可。以上活动写出来整理出来的东西很难说是完整的大作文,而是些小短文,小片段,或者简单的资料积累。但写多了,学生的笔也就滑起来,而且对教材阅读内容的理解会更透彻,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会更扎实,个人的思想情感等在无形中也会和教材文本的作者交流碰撞,产生有益的火花,得到启示,获得教益。而这,正是趋向于我们要追求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要求。 (见《语文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