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画传情的诗歌意境教学

2014-06-11刘红燕

师道·教研 2014年2期
关键词:读诗大漠景物

刘红燕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审美状态,引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一、诗画结合,传情达意

因为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就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

1. 边看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是诗歌意境教学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宽阔无边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学生多半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会其中的魅力。

2. 先看画,再读诗。如教学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我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总结月亮所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以一幅残月西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寂之愁;再以一幅荒漠上空的半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之苦……用这一系列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般优美的境界,引领他们在月夜之下“漫步”,想象一下这圣洁的月亮会令人想起什么,会触动自己内心的哪一丝情感。

二、作画悟诗,品味诗意

1. 课前描画,感知诗意。布置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用笔把它们画出来,要求画出自己的感受。

如元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先提示学生,这首曲一共写了十种景物: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布置他们抓住这几种景物的特征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图画,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挑出画得最好的作品来分析,并把曲中各种物象的特征渗透到里面,纠正学生画里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后就可以把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归纳为衰败、凄凉的意境。

2. 课后作画,再现诗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画笔把它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回味诗歌的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曹操的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走进那种豪迈壮阔的意境,理解诗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让学生在课后把大海那波澜壮阔、包蕴万千的气势画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经意地再次回味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进画中。

以画传情的诗歌意境教学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还滋养了其性情、陶冶了其情操、重铸了民族精神。使学生读诗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得到美好的享受,达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读诗大漠景物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四时景物皆成趣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写写冬天的景物
大漠千年
大漠落日
景物描写要准确
大漠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