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6-11刘海清
刘海清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一、情境式问题,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化学课内容的知识点前后联系密切。在讲授新知识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如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学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渴望能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用什么物质来制氧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2. 需要用怎样的仪器装置来制取氧气?怎样收集氧气?依据是什么?3. 制取氧气时可分哪几个步骤?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而后层层推进,逐步阐述有关内容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识,发现、掌握新知识,也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激发了思维。
二、发散式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常听到学生说:“一听就懂,一做就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我通过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尖子生可从同一题的信息中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进行不同的联想;而后进生从同一题信息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直走到黑”,踏进了思维的死胡同。我们常说的要使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教学中,有目的的根据同一个问题设计发散式的习题。如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如: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回答:化合物A+单质B→化合物X +单质Y(用化学式填空),⑴在常温下,若X为气体,则B为 ;⑵在常温下,若A是固体,X为水,则 B为;⑶若X的溶液为浅绿色,Y为红色固体,则B为 ;⑷在常温下,若 Y为气体,则A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该题从一点出发,根据不同的假想,带动学生思维进行不同的联想和推理,得出不同的结论,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联想的合理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探究式问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如下面这道习题: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一个装有白色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⑴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是:、。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 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 B的化学方程式:
; 。
⑵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
① ;
② ;
③ 。
⑶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则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 C还可能是: 。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
该题能很好地体现实验探究的科学性,能让学生利用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达到了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效果。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