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山区初中音乐教学的高效课堂
2014-06-11唐杜娟
唐杜娟
在山区学校,许多音乐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音乐课,然而,课堂教学刚开始十几分钟,就有学生看小说、做作业、玩手机、窃窃私语。胆子比较大的学生也许会干脆的说:“老师,我们不想听课本上的内容,你让我们听流行歌曲就好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音乐就是一门“副科”,升学的时候也不需要分数,学好和学不好都一样,也不会对他们的升学造成什么影响,因此不重视这门学科。
一、山区初中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
1. 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我对学生进行了音乐基础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小学都在学校课程表上明确安排了音乐这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上课,课时量也无法保证。这样导致了学生升上七年级之后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基本上不认识简谱,就连最简单的七个音符的唱名都不会。聆听能力、模仿能力和跟唱能力差,没有任何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2. 老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所有粤北山区的音乐教师都接受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培训课程,也接受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课程,但能在真正意义上执行和贯彻这些培训课程内容的教师寥寥无几。由于小学阶段音乐课的缺失,初中新生在开学初对音乐课特别热情,特别期待。但如果学生得到的音乐课堂都是“一唱到底”“一听到底”“一舞到底”的单一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毫无快乐可言。
3. 学校的硬件配备滞后
贫困的山区学校连最基本的校舍、黑板、课桌都是陈旧不堪,更谈不上有钢琴(电子琴)、合唱台、打击乐等配备齐全的现代化的音乐室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学生的音乐课都是老师加一台“老掉牙”并夹杂着杂音的录音机做伴。落后的教学设备严重地阻碍了贫困山区素质教育的开展,阻碍了初中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可喜的是,我县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教育强县”创建工作,有一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看来,离拥有标准的音乐室的日子不远了。
二、营造高效课堂的对策
1. 利用视觉冲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普及后,学生的耳朵听力在“退化”,他们更愿意“看音乐”。利用手机下载并观看MTV、演唱会是他们热衷的一种“看音乐”的形式。我因势利导,利用七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二节音乐课让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和芭比动画系列之《天鹅湖》《胡桃夹子》的精选片段。通过强烈的音效、唯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进行视觉冲击,让学生在不用“动脑”的情况下掌握歌曲《DO RE MI》,并能作简单旋律的模仿、创作。
向热衷嘻哈、摇滚、爵士等类型音乐的学生推荐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认为这就是“土”“OUT”。广东花城版的八年级教材《走进西部》这一单元,学生一开始对于高亢、悠长、真假声结合的西北民族唱法比较抗拒。后来,我在导入时就用了安塞腰鼓诵读配乐的一小段视频,让学生感受“西北风”的震撼。最后,有学生总结说:“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比现在的嘻哈、摇滚、爵士更令人‘销魂。”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和喝彩声。
2. 利用偶像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讲授《梨园奇葩》单元,我挑选了一些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比如陶喆的《苏三说》、陈升的《北京一夜》等等。学生看到偶像居然能把戏曲演绎得如此完美,自然就会对戏曲单元的内容“刮目相看”。在《走进西部》单元,我重点介绍了内蒙民歌《虹彩妹妹》,选取了李宇春广州演唱会的一段《虹彩妹妹》视频。一些男生在课后居然可以模仿李宇春边跳边唱起来。
3. 利用时尚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讲授八年级《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我向介绍学生们了“时尚”的俄罗斯“海豚音”男高音歌手Vitas的演唱版本。学习《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时尚”的马丁CityZen演唱版本。在《走进西部》单元,我向学生介绍了“时尚”的阿宝。学生反馈:原来俄罗斯艺人也会学中文,原来美国人也会唱中国的民歌,原来民歌也可以很“时尚”。作为一名中国初中生,有什么理由不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此听到《半个月亮爬上来》里的“伊啦啦”,学生不再觉得是怪怪的衬词就捂嘴窃笑,而是放声歌唱;西部山歌不是刺耳的高音,而是“山丹丹花开”满课室“红艳艳”。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