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发言怎么办
2014-06-11刘改红
刘改红
摘 要:学生上课对老师的提问会也不发言,不会也不发言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对这种现象很生气,一直责怪学生,却没有丝毫改变,甚至更潦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很早就知道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多赞美少批评”,赞美学生比批评学生的效果来得好。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赞美,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尤其需要。所以,老师要学会赞美学生。
关键词:学生 不发言 赞美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24-01
【案例】
去年,刚工作不久,接了八年级学生的历史,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我上课一般使用导学案,里面有部分题需要合作探究,我让同学们按座位分成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互相竞争展示交流,事实与我想象的完全相反。这个班学生特别不爱发言,讨论时很积极,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热烈,让展示时你推我让,没有人很干脆的站起来回答。很快,课堂时间过去了大半,学生们仍然在互相谦让,后来,有位在刚才讨论中不怎么说话的同学突然站了起来。对于这位同学的勇气,我很高兴。全班同学都盯着他,课堂一秒,两秒……很快两分钟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却突然哭了,教室里沉默了。看到这种状况,我不得不安慰他先坐下,让其他同学回答了这道题,我注意到他一节课坐在那默不作声,这节课郁郁结束了。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用小纸条的形式或者面谈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出更好地教学建议,总结出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历史上的事件年代久远,在我们这里又找不到多少遗迹,况且年代已经那么遥远,是否还有知道的意义。
(2)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心不在焉。有同学写道,他努力克制自己认真听课,可是无论怎么样努力,都只能集中十几分钟,然后就精力跟不上了,容易分散,思维还会乱七八糟不知跑哪去了。时间一长,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3)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不当。由于他们接触历史的时间不长,基础薄弱,设置的导学案上面题量大,节奏快,他们适应不了,尤其是【合作探究】和【拓展提升】两部分做起来有困难。
(4)教师习惯性的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说老师一般提问举手速度快的,表现积极和回答准确的学生,几次都提问他们,其他学生觉得没有机会,也就不举手,不回答问题,这样长时间以后,一部分学生干脆不举手。
(5)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担心说错在教师、同学面前丢脸。
得到以上建议,我就在以后的几周内努力改革方法,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首先,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明确发言的意义,让学生肯动手发言,并且强化表达能力。很快,举手的学生明显多了,积极性也很高,只是表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次,尽量评价得当,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改进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拉近教學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并且精心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在讲《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中,民族资本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历程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①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大幕被拉开,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铁厂,在其制造的一艘小艇上,“船头悬着英国的国旗,船尾悬着中国国旗”,这是为什么?②1895年—1913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哪位民族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他倡导的著名主张是什么?③1914年—1923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通过以上努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举手。但是我注意到那位哭了的学生始终没有举手。我找了个机会,和他像朋友似的聊天,他说了很多,其中,他说,他回答问题会害怕,害怕同学们会嘲笑他,害怕自己站起来不会回答。老师特别爱笑,学生们都感到很亲切。最后走时,他很高兴的笑了。我鼓励他,你笑的也很好看,同学们希望在课堂上也能到你的笑容。不久,那位同学开始积极地举手,很活跃。
通过这个案例,我分析出,那位同学会害怕,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或者对于自己某方面不满意而害怕,无论自己有多么不完美,都不应该失去信心,充满信心,才不会害怕。对于那些害怕的同学,我们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面对课堂抢答问题这种习惯的养成,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以上状况,为我们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更多关心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进一步放宽自己的心绪,慢慢的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的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他们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充满自信,最终消除与其他人的隔阂,乐于接受别人。同时,要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诚意。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句话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莫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分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对于这种现象,这只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愚见,大家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共同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开明出版社.
[3] 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
[4]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章志光.心理学[M].人名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