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女性职业化”
2014-06-11金岩石
金岩石
中国现在诸如五一“小长假”等假期似乎多了起来,在城市化驱动的今天,有必要探讨一下女性职业化、家务社会化与消费升级、产业创新之间的关联性。
最新数据显示:像中国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职业女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已接近了50%,而该数据在欧美发达国家约为60%。城市化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第一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这就引申出女性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结论: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的经济体里,职业女性的经济贡献度将逐渐超越职业男性。
女性职业化与创新驱动力
当职业女性的经济贡献度超过职业男性,即达到50%以上时,一国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城市化的另一经济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成为社会化产业,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了女性的经济贡献度。比如餐饮业。家庭烹饪是自给自足的家庭行为,而家庭餐馆则是面向市场的企业行为,同样是家庭主妇的烹饪行为,前者是繁重的家务劳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微不足道,后者则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家务劳动脱离家庭,从繁杂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女性会有更多的消费时间,产生更高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务劳动者转变为市场消费者,国民经济才会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中走进大众消费时代。这就引申出女性经济学的第二个重要结论:女性消费力越强的经济体,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水平越高,产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越强。
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但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的崛起,与职业女性阶层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切生产和创新的终点都是消费,而商业社会逾80%的消费决策由女性主导。最近一项消费决策调查表明:在表面上男权至上的日本,老公开什么车在2/3的家庭里是由太太决定的。犹太商道古训曰:女人是天生的消费动物,经商要赚女人的钱,是女人消费了78%的钱。
女性消费的公共政策考量
一个流行的误解是:城市化驱动消费升级是因为农民进城,这个理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消费量和消费力的差异。进城的农民增加,消费量可能提高却未必提升消费力,若无虚拟经济,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这样的第三产业,城市的消费力不会随低端消费人口的增长而增长。
人的消费力有三大要素:收入、时间和欲望。调查表明:女性平均收入较高的经济体,社会消费力较强;女性就业率越高,消费力越强;女性加班时间越长,消费力越弱。所以驱动消费升级的政府政策应包括:1,创造女性就业机会;2,奖励职业女性生育;3,缩短法定工作时间。让职业女性有更高收入,更多时间和更高的消费欲望,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力和创新力。因为,决定社会消费力的终极原因是家庭的生育偏好和女性的消费欲望。基于此研究而形成的国家政策有:日本政府最近提出鼓励女性就业的政策;法国最近把法律规定的周工时从39小时减少到35小时。
女性职业化和家务社会化是一物的两面,二者共同驱动都市文明的产业创新,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主要来自于家务社会化。职业女性的有效生命可根据时间属性分解为三部分:家务时间,工作时间和消费时间。家务时间越短,工作和消费时间越长;家务和工作时间越短,消费时间越长。从这个角度看科技进步,都市文明的产业创新就在于家务时间不断缩短,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和消费时间的相对延长。大部分创新成果是让家务离开家庭,让工作创造闲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者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