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2014-06-10赵秀坤
赵秀坤
【摘要】妙用抑扬,欲扬先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写事的记叙文一般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对比是将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做比照,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效果。悬念是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方法;伏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不喜欢一马平川,一览无余,令人视觉疲惫,心生厌恶。写文章也一样,倘若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必能使读者兴味盎然,爱不释手。倘若平铺直叙,似一潭死水,必能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那么怎么做才能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呢?常见的中学生较容易把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妙用抑扬
欲扬先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技法。欲扬先抑的“抑”,指“按下”、“贬低”。“扬”指“褒扬”、“抬高”。作者想褒扬某个人,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要为扬蓄势已足。例如《人人都有隐形的翅膀》一文中,文章开头直接就写主人公汉斯矮小、驼背、豁嘴、短腿断臂、长着一对招风耳。天生就是一个畸形儿。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在母亲的鼓励、威尔逊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全文为了表现他的成功,先写他的丑陋。这么丑陋的人居然能成功,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巧设顺序
写事的记叙文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但有的文章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吸引读者,也有采用倒叙和插叙的顺序。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文章开篇点题采用倒叙方式写出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读者就会有一睹为快的需求,在读中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浓浓思念之情。再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形成了与眼前中年闰土和杨二嫂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黑暗的社会现实。运用插叙使情节更曲折,主题更深刻,人物形象更丰富。
三、鲜明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做比照、比较,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通过比较可以使文章内容具体,事物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突出,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就多处用了对比写法。当于勒挥霍家产、糟蹋钱时,菲利普夫妇就称他为“流氓”、“无赖”,把他打发到美洲去。当他在美洲经商发财,来信说要补偿菲利普一家时,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当于勒再次变为穷水手时,菲利普夫人破口大骂他是“贼”、“讨饭的”、“无赖”,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命运的变化,对于勒称呼也发生巨大变化。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亲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设置悬念
悬念是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方法可以使构思更加精巧、新颖甚至独特,使情节更加复杂曲折,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同样也多次巧妙地设置悬念,将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用几件琐事渲染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然后引出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么叫人多么惊喜呀!”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会给全家人带来惊喜?会带来什么惊喜?作者接着写于勒的两封来信,说自己发财了,不久就回来,但为什么十年不见他归来?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最后写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了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很像于勒,但他是不是于勒?于勒怎么会在船上卖牡蛎?又是一系列悬念。这时故事已经被推向高潮让读者不得不读下去。
五、妙埋伏笔
埋下伏笔也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它是上文对下文的一种暗示。是一对因果关系的设计。它的效果需要后续呼应来解读。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突兀怀疑。同时还会起到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共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例如《父爱陷阱》一文中,父亲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儿子的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故意在深山上挖了一个陷阱,让儿子掉下去。夜幕降临时,儿子在陷阱中“忽然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陷阱边的草丛在响。”儿子认为可能是有危险动物向陷阱边靠近,心里害怕极了。过了一会儿忽然“那个声音再次响起,而且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儿子吓得缩成一团。”当读者读到这些句子时,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也认为可能有野兽来袭。这时读者为了弄清楚是否真的有野兽来了就必须读下去。真是扣人心弦,与读者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读到最后才明白,是父亲故意用脚踩草丛发出声音,制造紧张空气,让儿子心生畏惧,好不依不靠,赶紧自救。这时读者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恍然大悟。
俗话说“文无定法”,用什么方法写作,要因文章而异。要为主题服务,也就是说形式为内容服务。好的形式,只有表现好的内容,才能彰显它的魅力。切不可牵强生硬,要自然合理。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