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恰当的课堂问题设计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2014-06-10王立明
王立明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中学,河北 冀州 053300)
【摘要】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思维,落实学生“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对此,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问题设计要有“趣”、识“趣”,二是问题设计要“巧”、要“精”。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设计;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楹联大家夏茹冰先生有一副曾被人多次引用的名联:“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把这副名联放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而高超的课堂问题设计在学生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极其类似,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调动思维,承载落实“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具体身份的任务。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问题设计以体现其重要作用呢?
一、问题设计要有“趣”、识“趣”
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至少九年的语文学习与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与阅读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此应有足够的把握,以便于在引入直观材料、逸闻趣事、新闻事件等进入新课时,所提供的材料足够新颖而有趣。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听课与学习处于一种比较兴奋的积极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以足够发挥,并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网上流传有江苏曾宪一老师的一个经典导入问题:“请大家听首诗,猜猜写的是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这首诗是“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啊Q!”全诗共八行,在第八行吟出口之前,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曾老师一步一步地调动起来,直至第八行出口,学生们才知道老师口中的人物形象是谁,随之在学生头脑中又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阿Q,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描写这个人的呢?为什么阿Q这样‘可怜、可恼、可悲、可叹呢?”等等,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之内容有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提高教学效果的。
如果说曾老师的导入问题有些以悬疑取胜的色彩的话,那么,这份“悬疑”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否则,是没有办法做到激“趣”的。以教学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为例,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你对宇宙领域的科学研究持什么样的立场?”,第二个问题是“课文围绕宇宙向我们讲述了哪些知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显然,前者会因为其所涉及科学研究领域话题的深奥与遥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使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无所回答,表现在学生表情上会是一种漠然以待,表现在学生心理上则必会是思索的兴味寡然;而后者,则会因为学生的熟悉——相关动漫中多有宇宙形象出现与熟知,相关科普读物中多有介绍,而使学生比较感兴趣——想知道在卡尔·萨根这里有什么样的新知识,进而兴致盎然地进入课本学习。两者对比,一个兴味寡然,一个兴致盎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大有不同。由此可见,课堂问题设计不但要有趣,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识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
二、问题设计要“巧”、要“精”
陶行知先生曾有“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的话,可见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中,“巧”是要求之一。这个要求,不仅仅在于好的提问设计可以结合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启迪思维,还在于好的问题设计会环环相扣或互为依托,最终形成一个指向明确、逻辑清晰、突破难点的“问题链”,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把握;或者,这个问题设计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与教师的问题有效结合,形成一个顺藤摸瓜式的“问题链”,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加强。这样,语文教师的教学开展,既省力气,还会使语文教学顺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为例,为更好地实现与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帮助学生立足文本整体对课文进行把握,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是从题目入手的提问)、“一开始,烛之武为什么会拒绝郑伯?后来又为什么答应去退秦师?”(这是从重点语句入手)、“烛之武凭一己之力退秦师,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从重点语段入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等等。整体看这几个问题设计,它是有机关联的,以一个环状的问题链结构围绕课文进行了有效提问,既注重了文本,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又加强了人文教育,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并有课堂活动的适度拓展——“我们应怎样做”。
问题设计问得“巧”,还要问得“精”。全部问题设计要围绕中心,在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设在重点处、难点处、拓展处;要具体而易于操作、符合学情而有所拓展、讲究过程而注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引导和引发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所学、把握重点,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夯实基础、有所拓展的目的。而决不可以流于兴之所至、随便设疑,简单细碎、数量泛滥,边问边答、毫无重点的骑驴聊天式的低效问答。如此问题设计,既毫无设计价值可言,又会使学生疲于应答,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使学生在师生问答中有所得,也是鸡零狗碎式的零散信息,绝不是教师进行课堂问题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青芳.注重课堂问题设计增强语文教学效果[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0:81-81.
[2]包艳华.注重课堂提问实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文学界(理论版),2010,01:67-67.
[3]李智祥.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策略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9:47-47.
(编辑:毕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