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2014-06-10姚小龙

甘肃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趣味性文言文新课改

姚小龙

〔关键词〕 新课改;文言文;趣味性;

诵读;翻译;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45—01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教育观念有了根本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面向全体、合作探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堂备受欢迎。而文言文学习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难点,是师生关注的重点,那么在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该如何调整应对?

一、多补充了解史实,增强知识趣味性

高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相结合。古来文史不分家,如果孤立地学习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联系,其结果必然是,一不易激发兴趣;二不能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三不能更深切感悟知识的丰富性。

二、重视诵读方法,理解掌握要死中有活

诵读必须尊重作者熔铸在文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学习文言文,首先是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析疑,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最后是诵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

理解掌握文言词句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及知识点要反复强调、概念化、条理化。《大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学习时逐课逐单元进行集中整理。句式也是一个难点,但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只要了解它们的一般构成,能识别和使用即可。

所谓“活”,就是在学习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生活实际,生动灵活。比如,探究一些字词古形音义,了解字词音形义的演变过程,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搜集整理方言口语或者熟语俗语中的文言现象,加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掌握翻译原则技巧,事半功倍,增强收获感和成就感

首先,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即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即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即译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掌握翻译技巧。

1. 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等,还有常使用的熟语俗语,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等不必翻译。

2. 补:补充省略成分。如:还矢(于)先王。

3. 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

4. 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掌握以上一些翻译的原则和技巧,并能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加以实际灵活运用,文言文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畏难情绪会大大缩减,而且能较早地、更多地尝到学习的收获感和成就感。

四、精彩篇段句赏析,合作探究,开辟美丽天地

在古代诗文中,适合高中生赏读的名篇、名段、名句不胜枚举,但教材选用有限。要拓展知识面,丰富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理念,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阅读赏析,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在比较阅读中受益。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古”是为了“鉴今”,联系当今是为了“学古”。这样文言并重,古今联系,师生在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深度问题的驱动和指引下,拾级而上,每一层都风光迥异,越往高处,风光越美,最终,共同登顶,“一览众山小”,而这种高峰体验,正好能唤醒、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实现阅读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义的建构乃至人生的洗礼和奠基。如何开发出更丰富、更灵活、更有实效的教学手段,以拉近文本和学生心灵的距离?除了在曲径通幽的美读中探究,还可在咬文嚼字的巧思中探究,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在摇曳生姿的活动中探究,在注重理性的思辨中探究……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善于指导让学生合作探究,要能倾听、多听取学生学习中的意见想法甚或奇思异想,要竭尽所能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书面总结、多主动学习。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既有知识性、趣味性,又有收获感、成就感,定能开辟出文言文学习甚至语文学习的美丽天地。?笙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趣味性文言文新课改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