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旅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开发研究

2014-06-10孟秋莉

艺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戏曲

孟秋莉

摘 要:旅游艺术是传统民间艺术和旅游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文化样式,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我国一些旅游艺术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比如传承人才流失,专业人才紧缺、开发致使文化失真等。由此保护和传承旅游艺术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赣南采茶戏为例,从传承和创新开发的角度对我国旅游艺术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旅游艺术 戏曲 赣南采茶戏 传承与创新

旅游艺术是指可作为旅游资源并可进行旅游开发以满足游客游购娱需要的民间传统艺术,主要包括戏曲、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这些传统艺术以自身的方式,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表露着民族审美心态,是极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一些旅游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开发不当等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本文以赣南采茶戏为例,分析了我国戏曲这一旅游艺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如何传承和创新我国的旅游艺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赣南采茶戏艺术源流

戏曲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熔于一炉,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与技术性,?譹?訛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的文化、表演的技巧和过程、演员的化妆和服饰、欣赏戏曲带来的内心愉悦与舒畅等对游客都是极大的好奇和吸引,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追寻,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是赣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江西采茶戏中文化底蕴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赣南采茶戏源于民间的生产和劳动,之后演变为民间歌舞,是赣南民众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集中反映,所有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

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安远九龙山盛产名茶,每年阳春三月,中国各地的茶商,就云集于九龙,收购春茶。采茶女边唱采茶歌边采茶,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众和。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此后,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靓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并获得迅速发展。

二、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1.剧目繁多

赣南采茶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上百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剧目,但部分已失传。它的传统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癐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2.角色:“三角成剧,小丑当家”

赣南采茶戏的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旦角表演以“扇子花”为主。丑角在剧中的表现极为重要。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正丑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性格特征,而反丑常以一些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3.表演特征:三奇三绝

赣南采茶戏歌、舞、戏三者并重,表演特征可归纳为“”三奇三绝。赣南采茶戏的三奇,一奇是其传统剧目演绎的全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爱情等;二奇是表演动作以模仿动物为主,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三奇是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赣南采茶戏的三绝: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4.唱腔:丰富多彩

赣南采茶戏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灯腔”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常穿插使用,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三、赣南采茶戏发展面临的问题

民间艺术一方面是为了实用,以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如景德镇的瓷器;另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表达感情寄托,以满足人民精神上的需要,如赣县田村花灯、赣绣、赣南采茶戏等,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譺?訛但随着多元文化消费结构的形成,赣南采茶戏的发展遇到诸多瓶颈问题。

1.观众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赣南采茶戏曾经呈现繁荣景象,然而时至今日,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娱乐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戏剧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举步维艰。?譻?訛当今采茶戏的观众主要为中老年群体,鲜有年轻观众,不仅如此现在了解采茶戏的人都越来越少了。观众市场的急剧萎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采茶剧团的生存以及采茶戏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2.人才紧缺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紧缺。创作人才严重缺乏,并缺少年轻演员尤其是男演员,形成老中青的人才梯队尤为重要,剧团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出人出戏。但由于近年采茶戏观众市场不景气,年轻人不愿意学,艺校和剧团之间并未合作,为剧团输送人才也就没有了保障。现在剧团的演出,演员阵容不齐,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失去了原有艺术魅力,剧情陈旧,缺乏时代感。

3.资金短缺

资金是不仅艺术创作和演出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养演艺人才、增加剧团硬件设施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市场的不景气,采茶戏剧团连生存都已经成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发展和提升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不出精品剧本,培养不出优秀演员,内容得不到丰富和发展,采茶戏也就呈现日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趋势。因此,资金短缺成为了阻碍采茶戏发展的重要因素。endprint

四、赣南采茶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开发策略

赣南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间艺术,我们应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商业开发,多挖掘其文化内涵,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于重新定位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意义。?譼?訛因此,如何传承并创新旅游艺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通过旅游表演,展现文化内涵

随着文化旅游的日渐深入,文化体验已成为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观看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成为旅游行程的关键一环。再加上当前旅游艺术存在观众流失、人才紧缺、资金短缺等问题,通过旅游艺术表演,展现其文化内涵,能够吸引游客,可以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获得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良好的收入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并传承此项艺术,由此带动旅游艺术的发展、传承与繁荣。

2.提高艺术质量,培育优秀人才

就采茶戏而言,观众批评说,“老套子,老面孔,还要龙红演茶童(女扮男妆)。”?譽?訛因此,培育优秀艺术人才,提高艺术质量,缺一不可。采茶戏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生存需求,它不仅是民俗仪式的象征,也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文化,它传递的是一种文化内涵、实现心理所需的文化功能。采茶戏戏曲艺术的价值,要和艺术传承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艺术人才的生活阅历、经验联在一起。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古迹、文字承载的,更重要的是靠人的传承。所以,对于戏曲艺术的保护,就涉及到了人和人的生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承保护模式,是人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和抢救的同时,保存文化基因的活力,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态文化不可能都成为工艺品或者博物馆里的标本。所以要想使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艺术人才足够的尊重和保护,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艺和传承自己才艺的重要平台,呼吁社会尊重他们的劳动,热爱戏曲艺术。

3.坚持艺术改革,勇于艺术创新

时至今日,虽然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组织加大了保护扶持力度,很多人也开始学习专门艺术,但采茶戏艺术的衰落还是比较明显。虽然此项艺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但仍未形成产业化。目前,大多数戏曲艺人还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因此各级政府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戏曲艺人的知名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打开市场,从而进一步推动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

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各级政府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外,采茶戏自身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求变中生存发展。戏曲表演艺术家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别出心裁,与时俱进,跳出陈旧的内容与形式,将嗅到的最新的气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创造出更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4.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各种艺术只有进行交流,才能促进艺术的繁荣。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赣南采茶戏等地方戏曲,以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演员和观众群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继续推进学校戏曲艺术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产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从了解到热爱。学校教育是一个认知的时期,更是一个发扬戏曲艺术的有利时期。我们可以将戏曲融入进去,这不仅增加了艺术的种类,也更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播。

5.挖掘艺术特色,加强对外交流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赣南采茶戏也应积极挖掘艺术特色,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让赣南艺术走向世界。比如可以通过发行赣南采茶戏影视作品、举办赣南采茶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等形式让世界了解和关注中国的戏曲文化。同时赣南也是客家人聚居地,应充分利用好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走进客家人等大型的活动,宣传和推介好赣南采茶戏。总之,加强和推进艺术的对外交流,是传承并创新艺术的重要形式。

注释:

?譹?訛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譺?訛蔡克中,王家飞.江西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J].文艺争鸣,2010(12).

?譻?訛周金刚.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09).

?譼?訛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J].民族艺术,2011(10).

?譽?訛徐协和.赣南采茶戏表演特点初探[J].戏剧艺术,1988(4).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