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
2014-06-10金芳琴
金芳琴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39—01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者”。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如果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就能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表现为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学生心情愉悦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与别人相处也会较为和谐;当其心情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会降低,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打架等现象。
2.意志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学生遇到诱惑时,其自制力往往较差,容易受到影响,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其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是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释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甚至会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让学生在读书中读出健康心理。心理困惑者在阅读时,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和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遇事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读书是调节情绪的能手,它能增添人的情趣,丰富人的情感,稳定人的情绪,提升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理王国经常处于平衡、美好的状态。英国散文家斯蒂尔有句名言:“读书之于心灵就如体之于身体。体育保持、加强、增进着健康;读书则焕发、培养和坚定着德行。”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需,为学生选择恰当的读物。如,学生因脾气暴躁、情绪表达失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论语》《道德经》等;当学生缺乏目标、行动迟缓、缺乏憧憬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小公主》《周恩来》等励志类书籍;当学生闷闷不乐,心事重重,消极地面对事物时,班主任可引导其阅读《森林报》《窗边的小豆豆》《感动世界的故事》等。
2.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集体活动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增进沟通;它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个别学生缺乏恒心、毅力等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小组竞争”、“进步之星”等经验交流活动,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尽己所能,尽力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抑制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等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笔者先后开展“感恩活动”、“身边的感动”等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参与创作班歌,唱班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在活动中,学生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团结,学生开始互相关心、帮助,班集体也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课题,班主任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笙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