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施光南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2014-06-10曹杨

艺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施光南伤逝时代性

曹杨

摘 要: 施光南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歌曲在改革开放伊始就传入华夏大地的大街小巷。歌曲的题材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施光南的创作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作品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的脉搏。他在创作上根植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敏锐而准确的抓住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并结合着时代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其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着民族化和通俗化的艺术特征。他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并融汇着西方作曲理论,不仅使作品具有中西融合的独特韵味,也从侧面反映了新时期作曲家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其作品不仅仅在人民群众中得以广泛传唱,同时也被各高等艺术院校选为声乐教学和演唱的经典曲目。所以可以看出,对于施光南声乐作品的研究无论是在歌曲创作方面,或是声乐演唱与教学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作曲家施光南改革开放以来的歌曲创作为基点,通过对其歌曲的研究,总结和梳理他在歌曲创作方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施光南 时代性 《伤逝》

一、施光南歌曲创作的创作理念

施光南(1940—1990),人民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重庆南山人,祖籍浙江金华。幼时的他显现出不凡的音乐才华,六岁时,就可以自编出属于自己的儿歌,“春天来了,桃花红红,小鸟飞飞,黄莺在树上叫……”。之后,他跟着父亲聆听并学习了各大京剧流派的经典名段,谙熟各地曲艺曲调,如:河北梆子、评剧等等,这些民间音乐的学习逐步奠定了他音乐创作上的民族性基础。

施光南最具代表性作品集中创作于改革开放以后,他1978年调入当时的中央乐团,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共作有几百首流传广泛的抒情歌曲,最著名的有:由翟琼作词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汤昭智作词的《假如你要认识我》、倪维德作词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这些作品在突出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在当时,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旋律,这些作品也对当时的中国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进入中国音乐蓬勃发展的八十年代,作曲家施光南又连续创作了诸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等歌曲,这些艺术性较强的歌曲不仅在中国大地的乡间地头上广为流传,更难等可贵的是,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当中,他的歌曲也给方兴未艾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之后,歌剧《伤逝》和《屈原》这两部歌剧的诞生,成为了施光南的艺术创作的高峰,中国传统音乐精华与西方歌剧范式的完美融合,彰显了他不断推陈出新、敢于大胆尝试的创作理念。两部歌剧保留了他创作中一贯坚持的抒情风格,优雅脱俗的旋律也使得两部歌剧至今活跃于各大舞台,成为他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

和所有优秀的作曲家一样,施光南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独特气质。施光南在《我怎样写歌》一书中曾经说过:“我自己的气质总的说来,是比较偏重于含蓄、深沉、抒情的。”他认为歌曲从美学的角度上,应具有真挚的感情,这也是作品的基础。作曲家只有在自己的创作中善于挖掘人的情感,作品才能够有感染力。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样是基于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作的。施光南以一首缅怀诗作为音乐的基本框架,用以表达他以及全国人民对于这位对中国有着卓越贡献的好总理的无限哀思和缅怀。而在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结束以后,他创作了反映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时代的歌曲《祝酒歌》,十年动乱的浩劫,使得万马齐喑,同时,也激发了作曲家创作的激情,歌曲一时间成为人们四处传唱的名曲,也使得它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下最具代表性歌曲。它的创作代表着亿万人民十年间积蓄的热情的全部释放,施光南在这一时刻,同样也感同身受,将这种历史使命和个人感情集于一身,将全国人民的共同感情在这首作品中予以抒发。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中国全面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新时代。施光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清晰明快的节奏,欢乐祥和的旋律为基调,创作了带有鲜明新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一幅具有典型特色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盛景,这首歌曲显现出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未来国家富强的盛景的渴望。

在保持特有音乐气质的同时,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也非常注重音乐形象在歌曲中的塑造,就像他所说的那样,音乐的创作要把握其形象所包含的基本的范畴,他从音乐广义的范围来解读音乐的具体形象,把歌曲中的时代气息、风格、气质、意境等统统都归纳到这个范畴里来。并认为:所谓时代气息是音乐形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让大家可以听到一首歌便能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去追溯所在的时代。由此可见,他意图在其创作的音乐中,打上代表着时代特征符号的烙印。

在研究施光南声乐作品的艺术理念中,其民族性的彰显,应该说是重点研究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声乐作曲家,如施光南、王志信、尚德义等。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共同谱写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壮美篇章。可以说,这一时期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其要展现的民族风格多多少少会制约着个人风格的展现,个人风格也在民族风格上加以充实和补充。施光南的创作也是在根植于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而他与其他民族声乐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提倡在作品中单一的模仿某一种特定地方风味的音调。他认为: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在一般性创作中,尽量不采用一首民歌素材作为音乐来源,这样就可以更多的在作品中体现出个人特色,避免把‘作曲沦为‘编曲。他广泛的应用传统音乐素材作为民族性的点缀,并结合着时代特有的人文属性和审美观念,把民族音乐以符号的形式与时代气息完美结合,最终,把融汇的语言变成自己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并不是根据一首现成的新疆民歌改编而成的,而是作曲家在提取新疆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音乐体会,使得这首歌曲既有浓郁的新疆地域的特色,又有着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

二、歌剧《伤逝》的创作风格

歌剧《伤逝》是作曲家施光南创作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史上的又一歌剧创作的高峰。它是为纪念鲁迅的百年诞辰而创作的,剧本是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而改编。作曲家施光南在创作歌剧《伤逝》时,采用了抒情歌剧的创作方式,这也是施光南一贯的创作艺术歌曲的方式。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他充分的借鉴了西洋创作技法在民族创作中的运用,汲取了欧洲古典歌剧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经验,并将其有规律性的运用到创作中来,使其符合大众的欣赏审美,努力的缩小了创作理念与欣赏者审美情趣之间的差距。

作曲家施光南以鲁迅塑造的涓生与子君的文学形象为原型,汲取了自学堂乐歌以来新音乐发展的音乐风格,使音乐的风格更加贴合年代的韵律。全剧音乐采用了古典奏鸣曲式的创作特点,突出了施光南抒情性和音乐性的色彩。音乐语言朴实而委婉,层次分明的刻画了人物内在的复杂情感和戏剧的对立冲突。而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当属作曲家对于歌曲的创作,施光南在歌曲的创作上花费的心思要远比器乐上要多得多。正如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所言:“无庸讳言,乐队写作一直是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一个弱项,这一点在《伤逝》中即有明显表现。”①而这也是与施光南多年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原剧中,戏剧人物只有子君和涓生两个人,而施光南在创作上为了声部的平衡和整个歌剧的丰富性的考虑,有意识的增加了两个“旁白”的角色,为刻画人物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一个是女中音,一个是男中音的这种配比,也使得整部歌剧在声部划分的部分显得周正而对等。而这种独创性的理念使得整部歌剧无论是在戏剧和音乐上都大大增加了其主导的抒情性的色彩。

一部歌剧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要看咏叹调的创作是否成功。施光南创作的《伤逝》也同样如此。为了能够突出表现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达到抒情性、歌唱性的理念,作曲家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可谓是别具匠心,这些咏叹调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叙述了两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冲突。为涓生而创作的咏叹调有:《他夺走了我的心》、《金色的秋光》、《告诉我》。而为子君创作的咏叹调有《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这些咏叹调生动的刻画着剧中男女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情感真挚的旋律所带来的,在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尤其是涓生的咏叹调《告诉我》中,独唱与合唱的遥相呼应的创作手法,改变了传统咏叹调的单一模式,大大丰满了交响性的效果。

在歌剧中,“紫藤花”的主题旋律始终伴随着全剧剧情的发展,这段旋律深情而优美,纯洁的抒发了子君与涓生对于心中美好爱情的渴望。这一经典旋律不仅应用于子君与涓生的一些唱段中,同时作曲家也将其应用在剧情展开和串联的部分。在歌剧的序曲部分,作曲家鲜明的呈现出“紫藤花”的主体旋律,用以突出歌剧所呈现的主题;接下来“紫藤花”的旋律又以女生独唱的形式出现在子君的浪漫曲中《一抹夕阳》;在以男女二重唱《紫藤花》中,这段旋律突出而明显的占据了整个歌剧创作的主导核心,作曲家终于完全显露出这一爱情的主题。“紫藤花”作为全剧中唯一标志性的音乐主题,在剧中先后呈现十三次之多,贯穿于整个歌剧结构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给整部歌剧都带来了流畅统一的旋律美感。

结语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其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这种传承不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更多的是作为华夏儿女对国家未来前景的无限希冀。正如他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唱的那样: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为她幸福,为她增光。他在新中国的成立中看到曙光,在文革迫害中积攒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国争光。时时刻刻与祖国保持着同呼吸共命运的难舍情怀。而他散发的这种情怀以及这些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正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注释:

①居其宏.歌剧情结: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总第396期:1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施光南伤逝时代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山乡春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