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2014-06-10张在军
张在军
15. 赫尔巴特
一、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在一个地方官和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2岁到18岁在奥尔登堡古典中学学习期间,显露出他的天才。14岁时,他写了一篇充满反封建意识的论文《论人类自由的学说》,17岁时作了题为《各国道德兴衰最普遍的原因》的讲演,毕业时又用拉丁文发表演说,比较了西塞罗与康德二人所持的“最崇高之善”的概念。18岁进入耶拿大学,随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学习哲学。大学毕业后,他像当时许多文人一样,在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在指导孩子读书过程中,渐渐对教育产生了兴趣,还带领学生访问了当时已负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800年,他结束了家庭教师的工作。同年赴柏林,当了两年助教,26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完成了自己的正规教育。1802年,赫尔巴特从柏林到哥廷根大学任讲师,在“教学法研究班”上授课。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自己主要的哲学和教育学著作。1806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并在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教育研究所。1809年,他被任命为东普鲁士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的教授,成为康德的继承者。在柯尼斯堡任教24年,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大部分关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成熟著作,并着手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创设了教育研究所和教育实验学校。赫尔巴特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教授之一。1833年,赫尔巴特因不满普鲁士贵族们反对新教育实验而回到哥廷根大学任哲学教授,直至1841年逝世。
赫尔巴特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二、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训练。
(1)管理论及教育的一般目的。赫尔巴特把对儿童进行必要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儿童管理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首要组成部分。认为教育与管理本身就是密切结合的。如果“只教不管”会徒劳无益,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才可以使存在于儿童身上的“不驯服的烈性”“盲目冲动的种子”以及“率真的欲望”得到约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儿童在这些冲动与欲望中长成的意志不至于是反社会的,另一方面则可以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特别是在教育开始的阶段,更不可能做到以教育代替管理。这时期对学生采取一些措施更为必要。要学生从理性上服从老师,即处于儿童自己的意志,这只有在教育的较高阶段才能达到。
提出用威吓、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等管理方法,约束儿童“不驯服的烈性”,养成守秩序的精神,为教学和道德训练创造了必要条件。
(2)教授论及多方面兴趣之培养。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性;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形成儿童各种活动观念,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或“兴趣之多方面性”看作教学的基础。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是他的教学理论中的“拱心石”,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传授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充分的知识训练的结果。
(3)训练论及道德性格的形成。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了要把道德定为人类与教育的整个目的,扩充道德的概念是必要的,同样,证明它的必要的各种假设,作为它的真正可能的条件,也是不可少的。”他建立了一个特殊意义的道德教育体系。
三、教育方法
赫尔巴特通过论著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多方面兴趣等观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他以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要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而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叫作“统觉团”。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他还就德育、学校管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课程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赫尔巴特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他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明确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法”。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阶段教学法,形成了“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教学的标准模式,它强调了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的作用。
赫尔巴特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近代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