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6-10刘建冬
刘建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频繁,时代迫切呼唤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教学环节。通过近三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数学教学“艺术化”,激发创新思维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数学教师若能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适时将艺术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数学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
(1)通过“休止”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好动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巧用音乐,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的思绪已游离于课堂,一些教师很是苦恼,是打断课堂教学程序,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还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呢?这两种做法总觉得欠妥当。此时如果能利用音乐中的“休止符”的作用,休止几拍——学生会渐渐安静下来,心中产生疑惑: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了?不知不觉中,学生放飞的思绪被拉回,教师不费一唇一舌就进行了有效的组织教学,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巧用歌曲强化记忆。有的数学内容是必须要记忆的,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编些儿歌,将教学内容寓于儿歌之中,对学好数学是有很好帮助的。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了“大于号”“小于号”后,我自编儿歌来帮助学生辨别、理解、记忆这两个符号: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熟读儿歌,既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了大于号、小于号,又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调,让学生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
(3)多用艺术发散学生思维。如在一年级认数(一)时,教材意图是让学生从图中找出1个男孩、2盆花、3个女孩、4只气球、5个字,来认识数字1、2、3、4、5。在教学时,我没有局限于认数上,在学生认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今天是教师节,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呀?
生1:我想为老师唱1首歌。
生2:我和小成2人为老师朗读一首诗。
生3:我和小钱、田田3个人为老师跳一支舞。
生4:我们给每个老师做个贺卡。
……
师:那好,我请小朋友们来表演表演。
于是,这堂课将音乐、舞蹈、美术、认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浓烈,既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又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拓展创新思维时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说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去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也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数学教学“具象化”,提供创新思维路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1世纪的人才标准呼唤今天的教育必须将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艺术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小学低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数学学具大胆操作,通过折、剪、画、摆、移、拼等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我们不应当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限定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对、那不对,严格按标准程序、标准答案去做只能培育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俗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只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时间,才能焕发他们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