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对话
——谈中国山水画写生
2014-06-10张婷
张婷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与自然对话
——谈中国山水画写生
张婷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山水画写生是推进个人绘画艺术创作甚至整个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山水写生的过程中,如何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互通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主体画家如何融入自然,实现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阐释主体在创作时,如何借助写生,从传统中摆脱出来,在画中融入自然气息和主观情感,创作出情景交融、意境俱佳的好作品,达到绘画“佳境”。
写生;自然;对话;创作
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古人云:“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此之谓也。盖山水所难,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不善者,纵摹画前人粉本,其意原自远,到手落笔,反近矣。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模仿旧人栈道瀑布,终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一①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与中国历代文人的超逸情怀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画家们在表达笔下山水的时候,与其说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不如说是其主观情感的表现。而笔墨技巧的精妙与主观情趣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作品的“佳境”。因此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不重写实、转事临摹之后,不少山水画家意识到了山水画要得“佳境”,就一定要看真山真水,要“亲临极高极深”。写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阶段。因为通过中国山水画写生,可以提高造型能力,可以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可以感受自然山水之气息和神韵,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以印证前人技法,也可以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感悟、体验、心得是对自然之景直面写生时的另一种创作,古往今来,画家莫不是在自然、生活中去观察和体悟,游历山水间,窥探宇宙万物之全貌。画家在写生时重游历,重“目识心记”,甚至,有时不动一笔也是一种写生。这便是唐代画家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山水画写生中,不管是“师造化”还是“得心源”,要达到创作的“佳境”,理解自然,如何与自然对话成为山水画学习的重要因素。然而要怎样实现与山川自然对话?在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呢?
一、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人的物化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花开花落,山川云水的万象变化,只是自然循环的一种过程。花草、山水有感情吗?没有。自然之物不像人类,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情。所以,走进自然,便是要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没有感情的自然界。去读懂属于自然独有的语言。
自然界有语言吗?花的开放凋落,草的生长枯萎,树的繁茂稀疏,山的阴阳向背,水的急湍缓流,都是属于自然独特的语言。花草开了繁茂了,告诉我们这是四季的好时候。凋零了,告诉我们这是凄凉的秋冬。这些自然界的语言很独特,所以需要我们走进自然,去了解这些语言,进而读懂,更进一步实现热爱的目的。对自然要时时刻刻都怀有崇敬爱慕之心,大自然孕育了我们,又赋予了我们精神世界的精华与升华所需要的美。身在自然之中,能够感悟到自然独特的韵味与趣味,身处自然之外,能够感受到自然美的召唤,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读懂自然的语言,将人的个体当作自然万物表达感情,倾诉语言的媒介,使个体深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万物的一员,实现人的物化。
二、寓情于景,将感情赋予自然万物——物的人化
“中国画是‘写意’的,因而这个‘意’字成了中国画的核心和灵魂。大自然的万物生机,非‘意造’不能成画;画面上的笔墨色彩,无‘意匠’不成章法。”②怎样表达画家心中的“意”?这需要画家在了解自然、完成人的物化的过程之后,实现物的人化,即怎样用人的语言表达自然万物的话语以及画家赋予在自然之中的情感意蕴。
“主体心态借助于客体现状的冲击与引发,从而心花怒放或是酸楚其中,产生出各种新的感受、愿望和观念。而艺术创造的最终目的,便是企图从这些感受之中,把美纪录下来,剖析出来,塑造起来,并去唤起世人的共鸣与觉醒。铭刻自己的心照和愿望。”③画家主体的心态利用表现客体状态的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一形式或者说是表现结果能够被受众所接受,也能身临其境,体会到画家当时的心态感受,或者客体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变化,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成功的。没有实现物的人化,这样的作品甚至不能成为作品,只是生搬硬套,毫无感情,丝毫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不要说是佳作,达到“佳境”了。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在作品中的和谐统一
仅仅实现了人的物化或者物的人化,都只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二者的和谐统一,表现在绘画作品中,才能实现艺术创作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然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作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与专业修养,深厚的文学底蕴,扎实的专业技法,皴擦点染,无不精到,干湿浓淡,运用自如,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这样的作品,首先在气韵上,就耐人寻味了。
其次,作为一个美的创造者,首先应该具有发现美的敏感,然后应该具有分辨、选择美的智慧,就是要具有“智慧之眼、法度之眼、情趣之眼、事理之眼和境界风采之眼”④。美景虽美,但取舍要有度。多了,便模糊了重点,让人看花眼的画,不是好画。好画必然有重有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疾有缓,令观者一眼看去,便知重点为何,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在哪里。而什么都想画,必然什么都表现不好。
最后,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仅仅只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外放表达吗?一个成功的画家,要有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也就是说,
在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统一的过程中,作者应该具有能够令受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发散、想象的思维这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这才是伟大的艺术家与普通画者的差异。不仅要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还总是能够引导观者进行深思。所以,不管是人的物化还是物的人化,还是二者的和谐统一,最终都是要通过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作品之中的,这样的表现又不仅仅只是表现,还要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让自己挖掘,让观者挖掘。
中国山水画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物象作画,写生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具有明显人格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乃至笔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作者主观情、意的载体,在山水画的写生中也充分反映出这种关系。写生的过程是??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的过程,是“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物我交融的过程。另外从审美的角度讲,写生时,在把握好审美对象形态、规律和神韵的同时还要注入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取向,这样才能使自然之形变为艺术之形、自然之美变为艺术之美。简而言之,与自然对话,其实是一种艺术创作深层次的对话理解。对自然万象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体察,都是一种对话。都是对生活的表现。与自然对话,进而在作品中表现这种对话,不仅需要艺术家内在感官世界的付出,还需要客观世界美的引导。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最终表现在画纸上,已经不仅仅只是山河百态、草木荣枯了。人要思考,要热爱,要有智慧,绘画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对景写生需要与自然进行深入的交流对话,国画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在实景写生中与自然对话,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动人的作品。
注释:
①周锋.丹青易趣——绘画艺术文粹.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22页.
②侯军.中国绘画传统的现代诠释——漫议中国画的“现代意识”.中国画与世纪现代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③④徐义生.现代写生摄要.中国画与世纪现代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徐义生.中国画与世纪现代潮[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周锋.丹青易趣——绘画艺术文粹[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J222
A
1005-5312(2014)08-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