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梵高画作论艺术本质

2014-06-10邹洪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梵高向日葵绘画

邹洪舟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从梵高画作论艺术本质

邹洪舟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梵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色彩绚烂、线条感强,独具特色。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的作品大都是对其内心世界的表现。本文通过浅析梵高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色彩及笔触,以及代表作《向日葵》的具体分析,从而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一定探讨。

艺术;梵高;悲怆;油画;探讨

一、绪论

什么是艺术?若无法对艺术有一个准确的、被众人广泛接受的定义,我们的艺术创作、思维模式、文化呈现、修养水平,甚至道德操守都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极有可能因此受挫或停滞不前。

其实,对艺术的界定首先是对艺术感的界定,这是一个从生理层面过度到哲学层面的问题。

二、阶段性浅析梵高画作

梵高(1853.3~1890.7)是荷兰继伦勃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他27岁始正式学画,37岁辞世,短短十年留下约2000幅作品。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更是百年来艺术领域的传奇。

(一)早期作品的褐色调

初涉绘画的梵高对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米勒非常推崇,并大量临摹他们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多写实,色调则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有《缝衣服的女人》(1881年)、《卷心菜和木屐》(1881年)、《街上的女孩》(1882年)、《海牙的教堂》(1882年)、《长凳上的四个人》(1883年)、《沼泽风景》(1883年)、《甩卖建筑废料》(1885年)、《有四棵树的秋天风景》(1885年)、《铜壶、罐和马铃薯》(1885年)等。

(二)中期作品的明朗绚烂

1886年后,梵高画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餐厅内部》(1887年)、《麦田与云雀》(1887年)、《塞纳河上的桥梁》(1887年)、《播种者》(1888年)、《夏夜》(1888年)、《向日葵》(1888年)、《夜间咖啡馆外景》(1888年)、《星夜》(1888年)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作品色彩变得绚丽夺目了。这是梵高接触印象派画家之后的转变,但他并没有停滞于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而是紧紧地随着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进行创作。

(三)成熟期作品的婉转笔触

如果说从褐色调到明朗绚烂的转变,开启了梵高在绘画中成功释放自我的大门,那么其笔触从简短笔直到旋转跃动则是内心苦闷更充分的释放。1889年开始,梵高的绘画出现了大量旋转笔触,例如《两棵柏树》(1889年)、《柏树和两位女士》(1889年)、《杜比尼花园》(1890年)、《有丝柏与星月的道路》(1890年)、《奥维尔的教堂》(1890年)、《奥维尔的房屋》(1890年)和《加塞医生肖像》(1890年)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在“割耳事件”之后完成的。

三、《向日葵》——经典作品分析

《向日葵》是梵高35岁时到法国的阿尔创作的经典之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高度展示了梵高的艺术热情。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向日葵是他内心狂热感情的真实写照,是他精神动力的外在表露,没有梵高就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向日葵是表现梵高内心思想的最佳题材。

(一)创作背景

1888年2月,梵高从巴黎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温暖的阳光、金黄的麦田让他渐渐迷上了这里,他画了很多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打算用这些装饰自己的房屋。《向日葵》是众多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梵高喜欢这里遍地的向日葵和耀眼的金黄色,对于长时间被荷兰传统绘画写实特点束缚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内心燃烧起来,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绘画素材和渴望已久的鲜明色彩。

(二)创作手法

众所周知,向日葵是朝向太阳生长的,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开放,并且每朵花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夸张形态,仿佛每朵向日葵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可见梵高对生命力的强烈追求和渴望自由、不受羁绊的内心情感。梵高没用过多复杂的笔触,仅用凝练简单的笔法来勾勒向日葵的形貌,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向日葵婀娜多姿的形态。梵高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颜色,配以用绿色和蓝色勾勒出的花瓣和花茎,葵花籽粒用橙黄色调表现的醒目分明。甚至有朵向日葵中心是用红色描绘的,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像是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整个画面被亮丽耀眼的黄色所包围,让人看到《向日葵》这幅作品时,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

(三)作品内涵

《向日葵》不是一幅仅仅描绘大自然植物的静物绘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表现生命力的绘画作品,充分赞美了和煦的阳光和旺盛的生命力。画中金灿灿的葵花在耀眼的阳光下绽放,让人们不禁被它们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为之深深感动。向日葵生长的时候从早到晚都会跟随着太阳转动,所以有追光拜日的象征。梵高精通西欧多种语言,对单词的含义了如指掌,无论是英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和法语,向日葵的拼写都和太阳密切联系着。正如梵高自己作为一个拜日教徒也不断地追求光和色彩运用。因此,梵高画向日葵就是描绘太阳,亦即自画。

四、论艺术的本质

对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梵高有自己清晰的见解,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反驳质疑他的人:“请转告他,假如画中的人物在学术语言上讲是真实的话,那我会感到失望的。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艺术家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告诉他,我竭力想去做的是创造这样的不真实、偏离现实,对现实的修正或调整,‘不真实’——但它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显然,在梵高看来,刻板的事实不具备激动人心的力量,只有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经过有选择的修正和调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真实。

所以说,艺术首先来源于差异。这是因为,差异导致了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艺术感的最初始阶段,也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逾越的阶段。艺术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错觉导致的艺术感觉会被抛弃。有些感觉会由于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而慢慢淡出,而只有具备永恒的感觉占有力的事物,才会长时间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种记忆经过多次反复、相传,再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描述,一种类型的艺术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正如第一个绘画的人、第一个歌唱的人、第一个雕塑的人的作品当时都不可能被称为艺术一样。他们之所以后来被归纳为画家、歌唱家和雕塑家,这都是差异引起刺激,导致了一个认识、总结、怀疑、再认识、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

艺术其次来源于距离感。距离,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时间距离,都是物理学概念。从哲学角度来说,距离有时是产生差异性的一种条件,尽管这种差异性经常是错觉所致。因为距离的这种特殊属性,就导致了它在艺术感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距离感会导致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往往首先是朦胧的感觉,有可能是美丽的印象,有可能还伴有错觉,让人们看到了平时及身边看不到的景象,感觉上产生了差异,激发了愉悦,最终就萌发出艺术的感觉。这种因距离导致的感觉,无外乎是神秘感、诧异感、甚至错觉或富有目的联想的幻觉,最后升华为艺术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严格地说,应该是距离产生艺术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不美的,但这种感觉绝对是艺术的感觉。

[1]钱绍武.什么是艺术?.国著名雕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在三峡大讲坛的演讲,2007,12.

[2]付娜.飞翔的耳朵.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2.

[3]张黔.新艺术原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原理》讲义,2013,9.

[4]杨大鲁.主观世界的激情再现——对梵高艺术理念的几点体会.山东美术馆,2012,5.

[5]王静.浅析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西安文理学院,2009,11.

J205

A

1005-5312(2014)08-0100-01

猜你喜欢

梵高向日葵绘画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向日葵
被盗窃的梵高
向日葵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我就是梵高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