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审丑
——审“美”向审“丑”的原因
2014-06-10曹林
曹林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审美与审丑
——审“美”向审“丑”的原因
曹林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这是一个审丑胜利的时代,“丑”在当代艺术中大行其道,人们看到了丑,接受了丑,欣赏丑,甚至喜欢丑,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生活中的丑越来越多;再者从尼采开始,丑的价值得到了新的评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感受趋向新奇的陌生感;最后,其实美与丑之间没有清晰的界定,美与丑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美;丑;原因
一提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是美,艺术美,是艺术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是在如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作为美的反面的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了一种时代趋势。审“美”已不能满足人们全部的精神需求,“丑”的意义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在“丑”的艺术作品中可以获得新的感受,对于“丑”的存在,人们由反感不愿意提及到慢慢接受到最后审丑的全面胜利。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艺术要求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于只表现美的艺术,人们越来越觉得不真实。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第三性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完美世界的模仿的模仿。艺术是以现实为模板的行为,现实变了,艺术也会随之改变。
再者,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使得“丑”的价值的到重估。其中关于“丑”新价值的认识,较为流行的是“警醒”作用:人们生活在古典主义营造的和谐美好巨大幻象之下,艺术表现“丑”就是要让人们从幻象中回到现实,让人们认清现实。古典主义描绘美好的人性与神性,这在现实更多的是人性的迷失与神性的丑陋。“令人不愉快的丑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们从安慰性的美中惊醒,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并审视世界的苦难”;阿多诺认为:“和谐是一种幻像,是社会压制非同一性的幻像,而艺术是社会的一种表像……对社会压抑的反抗,但是和谐,却成为了社会压抑在艺术中的体现。”以上只是丑的价值的一部分,丑还有很多价值,例如,作为美的伏笔。这种价值不是像绿叶衬托红花那样的古老的陪衬价值,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美”的前奏,这种方式在电影和文学艺术中运用的比较多,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貌的丑是伟大人格的美的伏笔。
第三点,人类审美感受的转变。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某一段时间艺术会要求陌生感多一些,在某一段时间会要求亲切感多一些,但是要求都在两个极端之间。粗略的来分,从原始时期到古希腊文明之前是陌生感占主导地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亲切感占主导地位;中世纪时期陌生感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亲切感是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后现代主义,又重新强调了艺术的陌生感。“丑”作为营造陌生感的有效方式被艺术家频繁运用。丑的重要特质就是不和谐,不和谐是艺术由于自身局限而产生的,不和谐是对和谐的拯救,从而升华艺术。
最后,丑与美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阿多诺说:“美是吸收了丑的因素才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美是丑的产物,是人类将丑审美化之后的产物,在历史上,美与丑两者之间不断转化,正是两者之间的张力,才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丑与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美与丑之间的隔阂也并非清晰,而是模糊的,就如佛教说的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有人说一个最美的欧洲美女也不能让一个中国人心仪,所以欧洲的“美”在中国人这里发生了转变。人们感叹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丑”,从绘画、雕塑、舞蹈到音乐,从塞尚、毕加索、贾科梅蒂、邓肯到勋伯格,从立体派、未来主义到达达运动。现代艺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冲击着几千年来人们构造的美的王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审丑的四个方面的原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梵高的画,在梵高生前,他的画不被人们认可,他本人也是在贫困交加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正如有人说:“真正的艺术产生时,往往人们的意识还跟不上。”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渐渐发现了他的艺术品的价值,他的被奉为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也被人们以天价买走。他的画怪诞丑陋,一个女人的侧面有着一张正面的脸,一张侧面的女人脸却有着两只眼睛,这些违反人类正常思维的画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追捧?答案很简单,首先,人们在梵高这里看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的风格作为一种对古典主义的反叛风格被人们接受,这时人的审美感受正由亲切感转向陌生感,梵高的画很好地符合了这一契机,因此他的画中的丑的价值被人重新评估,再加上人们的审美能力的进步,使得他的画由丑转化为美,被人们接受。
[1][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意]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3]王美艳.艺术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德]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张黔.艺术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J01
A
1005-5312(2014)08-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