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墓志铭的撰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2014-06-10付昭权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父洋务运动张之洞

付昭权

为充分展示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交流各校经验,东莞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室于去年主办了中学历史优秀课例(录像课)展示交流活动。东华高级中学李小萍老师的课例《洋务运动》、市第一中学孙振楚老师的课例《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展评活动中获市一等奖。十分巧合的是,两位教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现场撰写墓志铭的教学环节,并将这一环节作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头戏。

1. 东华高级中学李小萍老师的课例《洋务运动》(摘选):

但是甲午一败,洋务派成为千夫所指,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更是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当时还有童谣唱到:“不怕倭寇来,就怕中堂反”。李鸿章被罢官,闲散住进了京郊的贤良寺。真可谓成也洋务,败也洋务。然而后世的维新者梁启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到了1979年版的辞海里李鸿章又换上了一副卖国的嘴脸——“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

请结合原来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认识和今天的新信息,用5分钟的时间,为李鸿章或者张之洞写一份墓志铭,字数在200字左右。

2. 东莞市第一中学孙振楚老师的课例《美国国父华盛顿》(摘选):

《华盛顿纪念碑》中文碑文(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畲)中写道:“华盛顿,异人也, ……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

美国联邦党国国会议员亨利·李评价华盛顿说:“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

假如让你给华盛顿写一段30字左右的墓志铭,你会怎么写?

我研究这两节课例录像后,深感将墓志铭的撰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但如何采用这一形式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笔者以这两课为例,提出将墓志铭的撰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三大原则。

一、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所谓客观公正,是指评价历史人物要严格事实评判,即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由此,要撰写好历史人物的墓志铭,对逝者的一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必须要建立在对历史人物相关史实(至少是主要史实)的全面了解基础之上,脱离这一基础就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在《洋务运动》一课中,李小萍老师对李鸿章相关内容地教学进行了浓墨重彩地设计:李鸿章有诸多远见卓识;洋务运动三十多年,李鸿章在军工企业、民用企业、海军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时人和后人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如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感叹、1979年版《辞海》对李鸿章的阐释等,这些都为学生撰写李鸿章的墓志铭奠定了坚实的史实基础。

而关于张之洞,《洋务运动》一课仅以“张之洞的洋务人生” 为主题设计了张之洞在重工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除此以外,关于张之洞的其它生平事迹则无一涉及。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为张之洞写一份200字左右客观公正的墓志铭,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反观孙振楚老师《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他用了2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了关于华盛顿的方方面面,笔者简要概括如下:其一,华盛顿的主要政治活动:1. 领导独立战争;2. 主持制宪会议;3. 颁布《权力法案》;4. 建立国家银行;5. 倡导中立原则;6. 主动交出军权;7. 拒绝称帝;8. 放弃再次连任。其二,华盛顿的主要功绩:为独立、统一、法制、发展、和平、民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三,华盛顿的主要品质:勤奋、坚强、 崇尚自由、民主、法制、和平、爱国爱民、不迷恋权力、道德高尚。通过这三大方面的学习和探讨,华盛顿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了,外加老师补充的徐继畲和亨利·李对华盛顿的评价材料,可谓万事具备,在这种背景下,再要求学生给华盛顿写一段30字左右客观公正的墓志铭便是顺风顺水、唾手可得的事情了。

二、坚持符合墓志铭文体特点原则

樊斌在《墓志铭写作摭谈》中说:“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千人千面,各有各的人生,独创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来看看《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录像中一学生现场写作的关于李鸿章的墓志铭:

你,千夫所指,卖国求荣的亡国奴,慈禧太后榻前曲意逢迎的军机大臣;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帝国重臣。

可是,你的功绩依旧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你扬起洋务大旗,在非议、斥责、怀疑的声浪里劈波斩浪。时势造英雄,委屈了你一身真才实学,高瞻远瞩。两行爱国的热泪洒在九天之上。可是划分失败与成功的不仅仅只是结局,伟大的失败依旧是成功。

这一墓志铭共168字,该学生较好的文采闪烁在字里行间,可是反复阅读斟酌,除个别语句不通顺、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脱节嫌疑之外,主要的问题还是过于拖沓冗长,不简练,概括力较弱。

再看《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中一学生用2分钟左右撰写的华盛顿的墓志铭:

他把权力视为清风,他开创了政治民主的先河,他是和平与民主的开拓者。

短短33字,将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和高风亮节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这两则墓志铭都体现了“独创性”,但两相比较,很明显第二则作品更加符合墓志铭“概括性”的要求。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洋务运动》一课中有20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事实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墓志铭都是一二十字左右,如汉朝大将韩信的墓志铭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马克·吐温的为“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司汤达的为“活过、爱过、写过”,等等,寥寥数字,都高度概括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一生。

由此,基于墓志铭文体写作概括性、独创性的两大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撰写墓志铭的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符合墓志铭文体写作特点,人为地去规定墓志铭的过多的写作字数,不仅与墓志铭这一文体特点相背,也容易让学生陷入拼凑字数的误区、甚至导致狗尾续貂。

三、坚持符合学情原则

“学情”是指学生的实际特点,主要指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学习需要等。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进行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学艺术的灵魂。在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学情为基础,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

《洋务运动》和《美国国父华盛顿》两课的授课对象均为东莞市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整理、归纳、表达、思辨等能力远在乡镇普通高中学生之上,与高一时相比又有了很大长进。只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供足够的素材,他们完全有能力对一些历史学科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探究,包括为历史人物撰写墓志铭。

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录像中,李小萍老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为李鸿章或者张之洞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墓志铭。这一要求是否符合学情呢?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该课中另一位学生现场写作的关于张之洞的墓志铭:

中国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毛主席曾如此感慨。实业救国,汉阳铁厂实在不足以概括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孰不知他的廉洁勤政,他的博学大度,茫茫的历史把他拖进了拯救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的大门中,我们不要责怪他,在洋务运动这幕戏剧中,张之洞只是一个认真的悲剧演员。

这篇墓志铭总共124字。前文提到,本课只呈现了张之洞在重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学生要对他的一生做较全面的评价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学生并没有相关知识做支撑。但在学生的作品中却出现了“他的廉洁勤政,他的博学大度”之类的语言,那么,张之洞的廉洁、勤政、博学、大度又从何而来?不要说一般的高中生对张之洞这些史实不了解,就算是历史老师也不是随意可以写出、随口可以说出的。其次,用5分钟的时间写200字左右的墓志铭恐怕不是一般的学生所能做到的,按照这个要求,800字的高考语文作文只需要20分钟就够了!

而在《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中,学生用了2分钟时间撰写出30字左右的华盛顿的墓志铭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我们看录像中另一位学生的作品:

为独立而生,为反对殖民而战,为和平而奋斗,为民主而斗争。

这一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学情,作品中涉及的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内容,正是本节课师生共同学习研讨的重点。

可见,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脱离学情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或是师生多次彩排后的正式演出,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做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探究等都很难落实。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国父洋务运动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绿营又提废“国父遗像”
蒋介石首称孙中山为“国父”
张之洞被“教育”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尊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经过
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