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相遇
2014-06-10邢江
邢江
2013年,可能最受追捧的摄影词汇之一就是“Selfie”(译为自拍),甚至有人说2013年是“Selfie”之年。随着手机和社交网站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自拍成为网络照片生产的主力军。
不过,作为一种记录和艺术创作方式,“自拍”在得到牛津字典认可之前,就已融汇进摄影的血液:1839年,美国摄影师罗伯特·科尼利厄斯(Robert Cornelius,1809-1893)第一次将旧机对准自己;1840年,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1807~1887)创作《扮成溺死者的自拍像》来抗议自己的摄影术研究被政府忽视,这也是历史上的首张裸体自拍像。从那时起,运用镜头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便成为一代又一代摄影师的艺术创作途径。
“自拍”被当作个人化的视觉日记,被认为是直接的情感流露手段,也被看成是伸张个性的工具。通过精心安排场景,利用道具,进行表演,或者直视自身,或者模仿扮演他人,摄影师自拍的手法和影像呈现的样式异常丰富。如今在当代摄影中,自拍的程序已远不止放好相机、摆好姿势、按下快门这般简单;在自拍像中,摄影师和自己相遇,用或真切或虚构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他们描摹细微的生活,建构内心别样的自我,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看法,思考当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尖锐话题,也抒发某时某刻的强烈情绪。
不过,这一切总该有个基础——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确认自己的身份?简单来说:我是谁?
本期专题,我们把眼光聚焦在“自拍”这一当代摄影实践的重要领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探讨摄影在表达“自我”时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没有过多关注南·戈尔丁(Nan Goldin)或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而将版面留给那些另据特点的当代新秀摄影师,他们风格各异,有的尽显女性妩媚,有的审视和呈现自己的内心状态,有的从日常记录中寻觅真实……希望读者在看到新面孔的同时,也受到更多启发。
这些摄影师的实践或许正在告诉我们:如何与自己在影像中相遇,是个值得反复思考的好问题。